知书房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

马克・吐温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是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重要作品之一。著名英国文学家T. S. 艾略特曾说过“谁能比哈克更像美国人?”海明威也称这部作品为“美国现代文学的源头”。这些足以证明,作为《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姐妹篇,《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在文学地位和影响上要更胜一筹,而且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等方面,都远远凌驾于马克·吐温的其他作品。主人公哈克成长的心灵历程更为生动真实,丰富曲折,是一部用少年的观察启迪成人心智的典范杰作。 小主人公哈克贝里•芬是个孤儿,无人管束,但心地善良,爱憎分明。他帮助黑奴吉木逃往废奴区,一路上遇见了各式人等(如“打冤家”的南方家族,伪装成贵族的骗子,杀人越货的强盗等等),遭遇了许多艰难险阻,终于获得了胜利。好朋友汤姆•索亚的姨妈要收哈克作义子,但他不愿接受所谓的“教养”,宁愿继续过无人管束的生活,于是又逃了出去。每一个读者都会为他未来的命运担心……"
更多
书评  · 8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12832
我在想,如果我生活在那个种族歧视的年代,能有哈克这样的勇气吗?能像他一样挣脱社会的偏见,把一个逃跑的黑奴当作真正的朋友吗?这本书让我看到一个白人男孩如何用最朴素的道德观对抗整个世界的荒谬。 哈克的选择让我感到自豪。他明明知道帮助吉姆逃跑是违法的,但他还是这么做了。他不是什么英雄,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但他比那些道貌岸然的大人们都要高尚。吉姆虽然是黑奴,但他的善良和智慧让我感动。他们两个在密西西比河上的冒险,就像是对那个虚伪社会的无声抗议。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哈克的内心挣扎。他一边受到社会灌输的种族观念影响,一边又本能地觉得帮助朋友是对的。最后的决定让我看到人性最美好的一面。他宁愿下地狱也要做正确的事,这种勇气在今天看来依然珍贵。 现在想想,我们身边还是有各种形式的歧视和偏见。有的人因为肤色被区别对待,有的人因为出身被嘲笑。哈克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做正确的事,不管别人怎么说。密西西比河上的木筏就像是一个理想国,在那里没有种族之分,只有真诚的友谊。 吉姆对自由的渴望让我想到现实中的不公平。有的人因为性别找不到工作,有的人因为性取向被排斥。这些和过去的奴隶制有什么区别?哈克和吉姆的故事给了我希望,它证明再牢固的偏见也能被打破。一个人的选择可以改变另一个人的命运,这个道理永远不会过时。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11249
说来惭愧,《哈克贝里·芬历险记》这本书在我书架上躺了整整两年。记得当初买它是因为看了《汤姆·索亚历险记》,被马克·吐温那种带着泥土气息的幽默感深深吸引。当时信誓旦旦要读完他的所有作品,结果你懂的,就像每个学期初立的flag一样,最后都变成了"下次一定"。 直到上个月整理书架时,这本蓝皮旧书突然从一堆新书里掉了出来。说来也巧,那段时间正好在给学生讲美国文学史,讲到"本土文学"这一章时,马克·吐温的名字反复出现。这种冥冥中的巧合让我觉得,是时候重新认识这位"美国文学之父"了。 说实话,刚开始读的时候有点不适应。和《汤姆·索亚历险记》那种轻松愉快的冒险不同,《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开篇就带着沉重的现实感。哈克被道格拉斯寡妇"文明化"的那段描写,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被逼着学钢琴的经历——那种被束缚的感觉简直感同身受。但正是这种真实感,让我渐渐沉浸在这个发生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故事里。 读着读着,我发现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不是那些惊险的冒险情节,而是哈克内心的成长历程。特别是他和吉姆在木筏上漂流的那段日子,两个被社会抛弃的人,在广袤的河面上找到了真正的自由。马克·吐温笔下的密西西比河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最本真的一面。每次读到他们夜晚躺在木筏上看星星的片段,我都会不自觉地放慢阅读速度,仿佛能闻到河水的腥味,听到蛙鸣虫唱。 说到吉姆,这个角色彻底颠覆了我对黑人奴隶的刻板印象。他不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扁平化配角,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智慧的真实人物。特别是当他讲述女儿生病那段时,我差点在公交车上哭出来——谁能想到在一本儿童文学里能看到如此动人的父爱描写?这种突破时代局限的人物塑造,让我对马克·吐温的敬意又深了一层。 书中最震撼我的部分是哈克经历的那场道德危机。当他决定"宁愿下地狱也要帮助吉姆获得自由"时,我仿佛看到了人性最耀眼的光芒。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当时的南方社会环境下,能够突破种族偏见的桎梏,这种勇气比任何英雄壮举都更令人动容。这段描写让我想起大学时参加支教活动的经历,当我们选择去做"正确的事"而不是"容易的事"时,才能真正成长。 对比《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的深度和现实意义显然更胜一筹。汤姆的冒险充满孩子气的浪漫,而哈克的旅程则带着沉重的社会思考。不过马克·吐温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从不进行说教,而是让思考自然地从故事中流淌出来。就像他用哈克的口吻讲述故事一样,所有的深刻都藏在看似简单直白的语言背后。 重读过程中,我特别喜欢那些描写密西西比河景色的段落。马克·吐温不愧是当过领航员的人,他对河流的描写既精准又充满诗意。读着这些文字,我时常想起小时候在家乡小溪边玩耍的日子——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纯粹快乐,在成年后的都市生活中已经很难再体验到了。 说到语言风格,哈克那种夹杂着方言的叙述方式起初让我有点头疼,但适应之后反而觉得格外亲切。这种"不完美"的叙述恰恰成就了小说的真实感,就像听一个老朋友讲故事一样自然。特别是哈克那些看似幼稚实则深刻的观察,常常让我会心一笑。比如他评价"文明社会"的那段话,简直是对成人世界最犀利的讽刺。 这本书最励志的地方在于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勇气不是没有恐惧,而是明知恐惧却依然坚持做对的事。哈克从一个叛逆少年成长为有独立思想的人,这个过程没有惊天动地的转折,有的只是日常生活中一个个微小却坚定的选择。这让我想起自己职业生涯中的几次重要决定,每次都是在恐惧和不确定中,选择相信内心的声音。 最后想说,重读经典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获得新的感悟。二十岁时读《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可能只觉得是个有趣的冒险故事;而三十岁再读,却能体会到其中关于自由、成长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也许再过十年重读,又会有不同的发现。这大概就是经典作品的魅力所在——它们就像密西西比河一样,永远流淌,永远给人新的启示。 合上书页时,我决定这个夏天一定要去密西西比河看看。不是作为游客,而是像哈克和吉姆那样,用心去感受这条见证过美国历史与文学的伟大河流。谁知道呢,说不定在某个河湾处,还能遇见那个永远长不大的叛逆少年,和他那个追求自由的朋友。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41085
马克·吐温确实是个讲故事的高手,《哈克贝里·芬历险记》里那些生动的方言和粗粝的现实描写,至今读来都让人身临其境。但说实话,这本书被捧得太高了,高到让人不得不怀疑:我们是不是过度美化了一个其实充满矛盾的故事? 哈克这个角色确实塑造得很鲜活,他那套"错误的良心"理论也颇具深意。可问题是,吐温让这个十二岁的孩子表现得过于通透了,简直像个迷你哲学家。他能看透奴隶制的荒谬,能违背整个社会的道德准则去帮助吉姆,这种觉醒来得太轻易,反而显得不太真实。更讽刺的是,全书最清醒的角色居然是个连字母都认不全的流浪儿,而那些受过教育的成年人个个都是种族主义的帮凶——这种设定未免太过刻意。 吉姆的形象更是令人如鲠在喉。不可否认,他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血有肉的黑人角色,但吐温笔下的吉姆始终带着某种程式化的"高尚野蛮人"特质。他对哈克近乎愚忠的依赖,那些神神叨叨的迷信行为,还有最后那段突兀的感恩戏码,都让这个角色更像是白人心目中的黑人模板,而非真实的黑人。尤其当汤姆·索亚登场后,吉姆居然心甘情愿配合那些荒唐的"越狱游戏",这种情节安排简直是对黑人苦难的轻慢。 说到汤姆·索亚,这个角色简直就是全书最大的败笔。他那套浪漫主义的冒险把戏,在《汤姆·索亚历险记》里或许还算有趣,但放在涉及奴隶解放的严肃议题里,就显得格外刺眼。最令人不适的是结尾处,明明吉姆已经获得自由,汤姆还要上演那出无聊的戏剧,而哈克和作者似乎都觉得这很有趣。这种对苦难的娱乐化处理,暴露出吐温对待种族问题的某种天真的残酷。 书中那些密西西比河上的漂流片段确实精彩,但仔细想想,这条河更像是作者精心设计的道德实验室。每个沿岸的小镇都是某种社会弊病的标本,每个偶遇的角色都是某种理念的传声筒。这种安排让整个冒险就像一场道德寓言,反而削弱了故事的真实感。当哈克最后决定"下地狱也要帮助吉姆"时,这个本该震撼人心的瞬间,因为前面过多的说教意味而打了折扣。 最让我耿耿于怀的是吐温的叙事立场。他确实通过哈克之口揭露了奴隶制的荒谬,但全书始终带着某种居高临下的怜悯。黑人角色要么像吉姆这样逆来顺受,要么像那些被漫画化的黑奴般愚昧可笑。即便在批判奴隶制时,吐温也没能完全摆脱那个时代的种族偏见——这或许正是为什么当代读者会对此书产生如此复杂的感受。 当然,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文学史上的突破性。用流浪儿童的视角来解构美国社会,用方言写作打破文学惯例,这些创新都值得尊敬。但今天我们重读时,或许应该少些盲目的崇拜,多些冷静的审视。毕竟,承认经典作品的局限性,才是对经典最大的尊重。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