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知书房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詹姆斯·乔伊斯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
发表书评
“他的心在她面前摇摆不定,像圣餐杯里的一滴葡萄酒。”
"生活不是我们需要忍受的经验,而是我们需要理解的神话。"——乔伊斯笔下的斯蒂芬·迪达勒斯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如是说。这部半自传体小说以惊人的心理深度和革新性的意识流笔法,描绘了一个敏感灵魂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蜕变历程。乔伊斯用诗意的语言和精妙的结构,展现了艺术家的成长如何与宗教、家庭和民族认同的桎梏纠缠不休。斯蒂芬在都柏林压抑环境中的每一次顿悟与反叛,都闪烁着现代主义文学最耀眼的思想火花。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艺术家的成长史,更是对自由意志与创造精神的永恒叩问。
"艺术家,像造物主一样,隐身于自己的作品之内、之后或之外,人们看不见他,他已升华而失去了存在,漠不关心,只顾修剪自己的指甲。" ——乔伊斯以惊人的笔触揭示了艺术家在创作中的神性与孤独。这部半自传体小说不仅记录了青年斯蒂芬从压抑的宗教教育走向艺术觉醒的心灵历程,更展现了一位天才作家如何将个人成长史诗升华为全人类精神解放的寓言。乔伊斯用流动的意识、诗化的语言和日益复杂的形式革新,完成了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的完美蜕变,为整个二十世纪文学树立了不朽的标杆。
23-25📚……第三次翻开这本书,胸口依然发闷。2023年9月12日,读到中途突然看到新闻"爱尔兰作家抗议政府削减艺术经费",那些文字突然变得锋利起来。艺术从来不是生活的装饰品,而是扎在现实里的玻璃碎片。
乔伊斯笔下都柏林的雾气,至今还在每个现代城市的角落里弥漫。斯蒂芬在学校走廊被老师体罚的场景,和我小学时看到的画面完全重合。教育制度的暴力从来不会消失,它只是换上了更体面的西装。那些关于宗教和艺术的争论,现在变成了网红和流量数据的争吵。
斯蒂芬在海滩上顿悟的时刻让我停下阅读。海浪的声音透过文字传来,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也在重复着类似的挣扎。每天上班的地铁上,手机屏幕里全是别人的生活,而我像他一样在寻找"不被定义"的可能性。不同的是,他最终选择了流亡,我们大多数人却选择了沉默。
书中对爱尔兰社会的描写尖锐得让人不适。家庭、教会、学校构成的铁三角,现在变成了消费主义、社交媒体和职场文化。斯蒂芬对父亲说的"我不再相信那些了",正是我想对很多事物说的话。但说出来需要付出的代价,比一百年前更加隐蔽而沉重。
乔伊斯写的不只是一个艺术家的成长,而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精神困境。当斯蒂芬在日记里写下"欢迎生活,我准备第一百万次去经历现实",我发现自己也在做同样的事。每天早晨按下闹钟,在妥协和反抗之间寻找平衡点。
都柏林的海风穿过书页吹来,带着咸味和自由的气息。斯蒂芬最后选择离开,而我们大多数人还站在原地。不是不想走,而是这个时代的流亡,已经找不到地理上的目的地。
花了整整一个夏天才勉强啃完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说真的,买书时被那些"意识流开山之作"的推荐语骗了,读完后只觉得被一堆支离破碎的呓语折磨得够呛。作为文学爱好者,我原以为会遇见一个热血青年的成长史诗,结果只看到主角斯蒂芬在无病呻吟中虚度年华。
乔伊斯笔下的主人公总让我想起大学里那些故作深沉的文艺青年。斯蒂芬从教会学校到都柏林大学的成长轨迹,本该是个绝佳的励志素材,却被作者用晦涩的内心独白搅得一团糟。那些关于宗教、美学、哲学的冗长思辨,读起来就像在看一个自恋者的日记。最可笑的是,当他终于宣称要"锻造民族良知"时,我竟忍不住笑出声——一个连自己生活都理不清的人,谈何影响整个民族?
书中对艺术追求的描写尤其令人反感。斯蒂芬整天把"艺术使命"挂在嘴边,实际行动却像在演一场矫揉造作的独角戏。他在海滩上看到少女就联想到"永恒之美"的桥段,简直是把青春期幻想包装成艺术顿悟。相比之下,现实中那些默默创作的艺术家们,哪个不是用汗水而非空谈来证明自己?乔伊斯把艺术家的成长简化为一系列精神危机,这种扭曲的呈现实在误导读者。
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全书刻意为之的晦涩文风。从开篇的婴儿呓语到结尾的支离破碎,乔伊斯似乎把"让人看不懂"当成了文学价值的衡量标准。那些突兀的拉丁文引用、牵强的神话隐喻,读起来就像作者在炫耀学识。我不得不怀疑,这种写作方式究竟是艺术创新,还是掩饰思想贫乏的遮羞布?
最讽刺的是,这本书被奉为"成长小说"的经典。但真正的成长不该是斯蒂芬这样——从一个自怨自艾的少年,变成更自恋的青年。他在书末选择流亡巴黎追求艺术,读起来不像勇敢追梦,倒像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合上书页时我长舒一口气,不仅因为终于读完了这本晦涩之作,更为现实中那些脚踏实地生活的人感到欣慰。比起斯蒂芬沉溺自我的"艺术之旅",普通人的柴米油盐反而显得更真实可贵。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