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七史百将传
知书房
十七史百将传
张预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3
发表书评
从历史价值来看,《十七史百将传》堪称一部浓缩的军事智慧宝典,它将历代名将的用兵之道熔铸于一炉,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战略思想资源。在重文轻武的宋代,这样一部专门辑录将帅事迹的著作显得尤为珍贵,它打破了"万般皆下品"的文人偏见,让那些叱咤疆场的豪杰也能在典籍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就人物塑造而言,张预的笔法颇具匠心。他笔下的百位将领各具风骨:孙武的深谋远虑,韩信的奇谋迭出,李靖的沉稳持重,都跃然纸上。最令人称道的是,作者不仅记录他们的赫赫战功,更注重刻画其人格魅力。如写吴起为士兵吮疽的细节,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位与士卒同甘共苦的统帅形象;记述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则令人感受到少年将军的家国情怀。这些生动的细节让尘封的历史人物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语言风格上,这部作品兼具史家的严谨与文学的美感。张预善于化繁为简,将浩如烟海的史料提炼成精悍的段落,既保持了历史真实性,又赋予文字以节奏感。他常用对比手法凸显人物特质,比如将项羽的刚愎自用与刘邦的从谏如流并置,让读者在比较中领悟治军之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大量引用《孙子兵法》等兵书要诀,与具体战例相互印证,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独特叙述方式。
作为现代读者,初读这部著作时确实需要适应其文言表达和编排体例。但一旦沉浸其中,就会被那些跨越时空的军事智慧所折服。书中记载的许多战术思想,如"避实击虚""攻心为上",至今仍闪耀着理性光芒。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将领品德的强调,在他看来,真正的名将不仅要善战,更要懂得"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慧。这种超越胜负的战争哲学,在当今这个崇尚速效的时代尤其值得深思。
当然,阅读过程中也不免有些许遗憾。由于成书年代所限,书中对某些将领的评价难免带有时代烙印。比如对女性军事家冼夫人的记载就相对简略,对少数民族将领的功绩也着墨不多。但瑕不掩瑜,这些局限反而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历史认知的发展轨迹。
合卷沉思,这部著作最打动我的,是它展现出的那种超越时代的将帅风范。在那个没有卫星定位、没有信息化指挥系统的年代,这些将领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战争奇迹。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军事艺术不在于兵器的先进,而在于指挥者能否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把握战机。这种对人类智慧的礼赞,正是这部著作历经千年仍能引发共鸣的原因所在。或许再过十年重读,又会有新的感悟——经典作品永远值得我们反复品咂。
看完这本书,觉得打仗很难。
"观千古名将,如读一部兵书。"
古之名将用兵,在求安邦定国,保境安民,以武止戈。今之将帅谋略,多为一己之功名,争权夺利,贪图富贵。昔人用兵讲究"仁义之师",如孙武练兵,吴起爱卒,皆能与士卒同甘共苦。而今人带兵,往往只知克扣军饷,虚报战功,实在令人扼腕。
近日重读《十七史百将传》,愈觉其价值历久弥新。书中记载的百位名将,无一不是胸怀韬略而又重情重义之人。李广夜射石虎的胆识,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读来令人血脉贲张。这些将领用兵如神,却又爱兵如子,正是今人治军处事的典范。
尤为可贵的是,书中对将领的品德修养多有记载。岳飞"精忠报国"的赤诚,诸葛亮"鞠躬尽瘁"的操守,无不彰显着为将者的精神境界。他们用兵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正是《孙子兵法》的最高境界。今人读来,当知为将之道,不仅在于战术谋略,更在于品格修养。
当今社会,急功近利者众,踏实进取者寡。而《十七史百将传》中那些名将的成长历程,恰恰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韩信受胯下之辱而不改其志,班超投笔从戎终成伟业,这些故事都激励着我们在逆境中坚守信念。
每读此书,都不禁感慨:为将者当以天下为己任,为学者当以报国为志向。那些名将们用鲜血写就的历史,正是给我们最好的教科书。若能将书中精髓化为己用,必能在各自岗位上成就一番事业。此书不读,是为可惜;读而不思,是为可叹;思而不行,是为可悲。
将《十七史百将传》置于易经阴阳消长的框架下审视,会发现这部兵家典籍暗合"刚柔相济"的易理本质。张预辑录的百位名将事迹,表面是战术案例汇编,实则揭示了军事领域特殊的熵变规律——战场上的胜利永远属于能在混沌中建立临时秩序的那一方。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尤其体现"以人力逆天时"的特征。观察卫青漠北之战的组织调度,其严密的行军序列与后勤体系,本质上是通过人为制造的熵减状态对抗自然环境的熵增。汉军以高度纪律性抵消草原的混沌无序,这与易经中"师出以律"的师卦思想完全吻合。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人为秩序必然伴随巨大能量消耗,故而史上名将都深谙"穷寇勿追"之理,此非仁慈,实为熵减系统可持续性的客观要求。
将领个体命运的起伏更暗藏阴阳消息。王翦灭楚前刻意"求田问舍",李靖晚年"阖门自守",这些看似反常的举动,实则是将星们对"亢龙有悔"的自觉规避。军事系统产生的熵增效应会反噬其创造者,白起之死、韩信之诛,俱是系统能量反冲的典型案例。当代企业管理者若细读斛律光"明月必破"的预言,当能悟出组织能量守恒的残酷性。
特别值得玩味的是,书中对败军之将的记载同样蕴含深意。项羽虽败,其破釜沉舟的决策却完美诠释了"阴极阳生"的易理——在系统熵值达到临界点时,极端熵减手段反而能激发新的能量突变。这解释了为何商业竞争中,濒临破产的企业往往能创造出颠覆性创新。
这部兵书最精妙处,在于它无意中证明了军事系统与自然系统的根本差异:前者可以通过人为干预暂时逆转熵增定律,但最终仍要回归"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能量守恒。现代人若只看到其中的奇谋妙计,而忽视其背后的系统能量代偿机制,便如同只读卦爻而不察象数,终究未得易道三昧。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