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七史百将传
知书房
十七史百将传
张预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9
发表书评
绝世好书!学兵法必读。
张预这本书确实精彩,把历代名将写活了!
北宋的崇文殿里,张预执笔编撰《十七史百将传》时,或许正咀嚼着历史的苦涩与辉煌。这部辑录自《史记》至《新五代史》的名将列传,以百位军事家的成败得失织就一幅血色锦缎——孙武"知己知彼"的箴言穿透纸背,李靖夜袭阴山的马蹄声仍在字里行间回响。当现代人翻开这卷将星谱系,会惊觉那些被岁月风干的战例里,藏着永恒的制胜法则:韩信背水列阵的绝境谋略,恰似创业者在资本寒冬中的破局之道;岳飞"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用兵哲学,暗合当代系统思维的精髓。
但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这些闪耀的军事智慧总被权力游戏所裹挟。卫青七征匈奴的赫赫战功,最终消弭在汉武帝的猜忌中;周瑜火烧赤壁的传奇,终究难逃"既生瑜何生亮"的宿命喟叹。张预笔下的将军们像被钉在历史标本台的蝴蝶,羽翼上既沾着金戈铁马的光泽,也凝着政治博弈的寒霜。当现代企业家把《百将传》当作商战教科书时,或许该记得这些故事最残酷的启示:再辉煌的战术胜利,都可能在战略误判中溃败。那些竹简上的刀光剑影,终归是人性博弈的镜像——贪婪与克制、野心与清醒的永恒角力。
读历史的人多看看。后面我遇到困惑的时候还会再翻的书。历史就是一面镜子,照见兴衰更替的规律。战争胜负皆有缘由,但尽本分,不问结局,研究兵法心无旁骛,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别人如何评价,是他们的判断。我如何钻研,是我的功夫。
保持专注力,勤读典籍,常怀敬畏之心,研究军事,先把基本功练好,掌握核心要义。首先做到严谨务实,如果有一天我教学生,会先讲基础战例,分析细节,督促他们理解战争本质,培养真正的将才。希望他们成为优秀的军事研究者。
不论取得什么成绩,在研究古代名将时,要保持客观,想到自己的不足;即使掌握很多战例,也要继续收集资料;即使熟悉某个朝代,也要比较其他时期;即使有人称赞,也要检查论证过程;即使小有成果,也要警惕疏漏;即使读过很多兵书,还是要看原始史料,知道自己懂得还很有限。
看韩信用兵要看他如何因地制宜,读李靖打仗要分析他随机应变。每个将领都有独到之处,每场战争都是新的课题。研究时要放下成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轻易下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将领决策牵涉众多。研究时要全面考虑天时地利,仔细推演各种可能。不能只看结果,更要理解过程。关键细节往往决定成败,微小变化可能影响全局。
北宋的张预在兵书堆里整理历代名将事迹时,大概也没料到这些战例会成为后世将领的教科书。《十七史百将传》从《史记》到《新五代史》中精选百位将领,用他们的胜负成败搭建起古代军事的认知框架。书里记录的每个战例都是活生生的兵法教材:韩信背水列阵展现绝地求生的谋略,李靖雪夜袭突厥演示天时地利的运用。这些故事不是简单的胜负记录,而是战场决策的完整样本。北宋将领们把这本书放在案头,明代戚继光抗倭时还在引用其中的战例。现在军校讲古代军事史,很多案例依然来自这本千年前的选集。那些被当成历史故事传颂的战役,其实是古人用鲜血换来的作战模板。当现代人研究军事指挥时,会发现最基础的战术原则早就写在那些发黄的纸页上了。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