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谬正俗
匡谬正俗
颜师古

匡谬正俗

颜师古  

训诂书。亦称《刊谬正俗》或《纠谬正俗》,唐·颜师古著。为纠正古书和俗语的谬误而作,其所匡正,包括字义、字音、字形诸方面,范围较广,考证也多精确。高宗永徽二年(651),颜氏子颜扬庭表上该书于朝,称“草稿才半,部帙未终”,是一部未完的书稿,于是编为8卷,前4卷共55条,都是讨论诸经训诂音释;后4卷计127条,论诸书字音字例及俗语相承的不同。一向被训诂家所推崇。田北湖《与某生论韩文书》:“嗟呼! 后人之于古人,人誉亦誉,人毁亦毁,因其一节之长,遗其全体之短,习非胜是,好恶不公,有起而~者,辄谓伤忠厚焉。”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47136
在贞观年间的长安书斋里,颜师古执笔批注经史时,恐怕不曾料到这些朱墨批校会成为后世考据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诞生于大唐文化鼎盛期的训诂专著,以八卷篇幅编织起汉语演变的经纬网络——考音韵如解连环锁,辨字义似理乱麻团。书中那些被时光磨损的汉字,在他的笔下重新绽放出本真面目:释"委蛇"二字道尽语言流变中的隐喻转化,证"阿堵"一词揭开六朝口语的鲜活肌理。当敦煌写卷与颜氏校勘隔空印证,当现代方言调查与唐人笔记意外重合,才懂得真正的学术从不囿于故纸堆,而是活在每个字斟句酌的思考瞬间。那些被视作冷僻的知识,其实是先贤对文明基因的执着守护。在快餐文化泛滥的今天,颜师古对"打"字二十三种用法的考辨,恰似一剂清醒剂——我们引以为常的每个汉字,都经历过无数智者的淬炼。当手指划过电子屏幕时,或许该为那些在历史尘埃中擦拭文字光芒的人静默片刻。这位秘书监官员用最笨的功夫做最聪明的事,他校的不是错字,而是文明传承中容易丢失的敬畏之心。
2025年07月2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15775
"一字之失,千里之谬;一言之立,千古其宜。"
2025年07月2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61893
"古人著书,必有所匡正而发其谬,此《匡谬正俗》之所以作也。"
2025年07月2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54648
读完《匡谬正俗》,同样有种说不出的满足。颜师古这部书,看似只是纠正文字音义的札记,细读才发现其中藏着整个唐代的学术品格。若要论训诂学的典范,比起《说文解字》的艰深,《匡谬正俗》反而更见功力。所谓大家手笔,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零散的考证里。颜师古解字,从不故作高深,总能把复杂的音韵问题说得明明白白。他引经据典却不炫学,批驳谬误也带着学者的温厚,这点特别难得。我尤其喜欢他考辨俗字俗音的部分,那种立足当下又追本溯源的态度,比后来那些死守古音的学者高明太多。他写"正俗",不是要消灭俗字,而是要让人明白文字的流变,这种通达的见识,至今读来都觉得新鲜。书中那些看似琐碎的考证,实则处处可见颜师古的学问根基。他谈《汉书》注里的问题,因为亲自注过《汉书》,字字都有来历;论经籍异文,因为参与过五经定本,句句都见功力。《匡谬正俗》不如《说文》系统,但比《说文》更活,正是唐人学问特有的气象。颜师古身处盛世却甘做这等扎实功夫,这才是真正的大师风范。每次重读,都让我对唐代学术多一分敬意。
2025年07月2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37220
这也算经典?看不懂。
2025年07月2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