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匡谬正俗
匡谬正俗
颜师古

匡谬正俗

颜师古  

训诂书。亦称《刊谬正俗》或《纠谬正俗》,唐·颜师古著。为纠正古书和俗语的谬误而作,其所匡正,包括字义、字音、字形诸方面,范围较广,考证也多精确。高宗永徽二年(651),颜氏子颜扬庭表上该书于朝,称“草稿才半,部帙未终”,是一部未完的书稿,于是编为8卷,前4卷共55条,都是讨论诸经训诂音释;后4卷计127条,论诸书字音字例及俗语相承的不同。一向被训诂家所推崇。田北湖《与某生论韩文书》:“嗟呼! 后人之于古人,人誉亦誉,人毁亦毁,因其一节之长,遗其全体之短,习非胜是,好恶不公,有起而~者,辄谓伤忠厚焉。”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163425
颜师古的《匡谬正俗》这部著作,表面上看是唐代训诂学的集大成之作,实则暗藏着文人酸腐气息的典型标本。全书八卷看似体系完备,实则不过是把前人零散的训诂材料生硬拼凑,再裹上一层"正俗"的华丽外衣罢了。这位自诩为"匡谬"的学者,在学术上却犯了他最不该犯的错误——用主观臆断代替客观考据。 训诂学本应是严谨的学问,但在颜师古手中却变成了炫耀学识的工具。他对待语言现象的态度令人费解——一方面标榜"正俗",另一方面又对民间口语充满鄙夷。这种矛盾心态导致全书充斥着居高临下的批判口吻。比如在解释"阿堵"一词时,他非要用艰涩的经学典故来证明这个词的"谬误",却忽略了语言自然演变的规律。这种用文人雅言强求口语的做法,就像要求市井百姓说话必须合乎《说文解字》的规范,实在荒谬得可笑。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的考据方法。颜师古常常陷入自相矛盾的怪圈:当需要证明某个说法时,他可以搬出《尔雅》《说文》作为金科玉律;而当这些经典与他的观点相左时,他又能面不改色地指责经典"传写讹误"。这种双重标准暴露出训诂学者最不该有的毛病——为维护个人见解而不惜扭曲证据。我翻阅《匡谬正俗》时,常常被他这种"严以待人,宽以律己"的态度气得发笑。 书中对俗语俗字的批判尤其显出他的迂腐。他将当时活生生的口语现象斥为"谬误",却不知语言的生命力恰恰在于流变。比如他对"宁馨儿"一词的考辨,非要牵强附会地追溯到《诗经》,却无视这个词语在当时已经产生的全新语义。这种食古不化的态度,使得他的许多论断在后世语言发展面前显得格外苍白。作为读者,我不得不怀疑:如果按照颜师古的标准,恐怕整个汉语发展史都要被判定为一场持续数千年的"谬误"大集合。 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他那种道貌岸然的训诂姿态。全书处处可见"世人多误""俗儒不解"这类充满优越感的判词,仿佛天下只有他颜师古才配谈文字训诂。这种学术霸权主义掩盖不了一个事实:他所"匡"之谬,很多不过是不同时期的语言常态;他所"正"之俗,恰恰是语言活力的体现。当我读到他对当时口语词"阿家"的批判时,不禁想到:若颜师古穿越到现代,大概会把整个现代汉语都当作需要他拯救的"谬误"吧。 平心而论,《匡谬正俗》确实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训诂材料,但颜师古处理这些材料的方式实在令人失望。他把训诂学变成了一场自说自话的独白,既缺乏对语言现实的尊重,也缺少学术应有的包容精神。读完全书,我最深的感受是:与其说这是一部匡正谬误的著作,不如说它本身就是学术傲慢的典型谬误。在语言研究已经高度专业化的今天,重读这部著作,我们更应该警惕的是那种以"正俗"之名行学术专制之实的危险倾向。
2025年07月1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48341
《匡谬正俗》一书,正如颜师古所言"正其乖谬,以训世俗",实为考论文字训诂之圭臬,辨正讹误之利剑,读之令人茅塞顿开,诚字学之津梁也。
2025年07月1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32343
翻开颜师古的《匡谬正俗》,仿佛推开一扇通往盛唐语言世界的雕花木门。这位唐初大儒用八卷笔札,为我们留下了跨越千年的语言学盛宴。在那些看似枯燥的文字训诂背后,跳动着的是一颗守护文明薪火的赤子之心[心] 初读时总被那些"某字当为某"的论断震慑,细品才发觉字里行间藏着惊人的现代性。颜师古考辨"犹豫"一词,指出"犹"是犬子、"豫"是预谋,将民间"犹疑不决"的附会之说扫入故纸堆。这般考据功夫,竟与当代语源学研究暗合。更令人称奇的是他对"阿堵"的辨析,将这个六朝俗语追本溯源到西域胡语,在长安城的胡风汉韵中,我们看见了比玄奘取经更早的语言融合。 但真正让这部著作焕发光彩的,是字缝里透出的学者风骨。面对"宁为太平犬"的俗谚,颜师古没有简单斥为粗鄙,而是考证出"犬"字在古代确有"卫士"之义。这种对民间智慧的理解与尊重,在推崇雅言的士大夫中实属难得。当看到他用《左传》印证市井俚语时,忽然明白:所谓雅俗之辨,从来不是高低之分,而是文明长河的两岸风光。 最动人的莫过于那些自我修正的笔触。卷二考"滑稽"时推翻旧说,卷五释"狼狈"时补充新证,这位太宗朝的首席学术顾问,竟在著作中留下了如此多的思考轨迹。这种求真甚于求名的治学态度,比任何训诂结论都更值得铭记。恍惚间似乎看见颜师古在烛光下反复涂改稿纸的模样,那皱起的眉头里,盛开着整个盛唐的学术气象。 如今重读这部著作,越发觉得它像一面铜镜。既照见古人对语言的敬畏,也映出今人对文字的轻慢。当我们在键盘上随意制造网络新词时,是否还记得每个汉字都承载着千年文明?颜师古用毕生心血告诉我们:纠正谬误不只是学者的职责,更是每个使用汉语者的文化自觉。那些穿越时空的语言考辨,终将成为我们守护母语纯净的铠甲[加油]
2025年07月1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68927
读书人最怕的就是不懂装懂,可颜师古的《匡谬正俗》偏偏犯了文人最不该犯的毛病。这部号称要匡正谬误的著作,自己却处处透着迂腐气,活像老学究端着架子训人,实在令人啼笑皆非。所谓匡谬,不过是拿些鸡毛蒜皮的文字训诂来显摆学问;所谓正俗,实则是对民间语言的傲慢贬低。这样的书,读来真叫人如鲠在喉。 颜师古考订字音字义时,总爱摆出一副不容置疑的权威嘴脸。他把"阿堵"解作"这个",将"宁馨"训为"如此",看似考据精详,实则把活生生的语言钉死在故纸堆里。语言本是流动的江河,他却非要筑坝拦水,这哪是治学?分明是扼杀语言的生机!更可笑的是,他一面鄙薄俗语,一面又不得不承认"世俗之言多有所本",这种自打嘴巴的做派,活脱脱是道学家在抽自己耳光。 最令人不齿的是他那套"正俗"的论调。说什么"凡俗之言,皆有所失",仿佛百姓张嘴就是错,非得他这样的"正音博士"来教人说话。可翻开书细看,他所谓的"正"不过是死守汉儒旧注,把郑玄的话当金科玉律。这般食古不化的态度,难怪唐人要说"师古而泥古"。我倒要问:若语言真如他所言必须"雅正",那《诗经》里的"氓之蚩蚩"又作何解?莫非连圣人采录的民歌也成了谬误? 尤其可恨的是他对待方言的态度。将吴楚之音斥为"鸟语",视河朔方言如仇雠,这种地域歧视藏在学术外衣下更显虚伪。殊不知他极力推崇的"雅言",当年也不过是周王室方言。今日之雅言,正是昨日之俗语,这般浅显的道理都不明白,还谈什么匡谬正俗? 不过此书倒有个意外用处——当反面教材极好。它让我们看清:脱离实际生活的学问必成腐儒之谈,轻视百姓智慧的学术终是空中楼阁。颜师古错就错在把语言当成了可以关在书斋里把玩的古董,殊不知真正的语言永远在街巷阡陌间生长。读此书时总想起韩愈那句"师其意不师其辞",可惜颜老先生连自己的书名都没参透。
2025年07月1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71967
读罢颜师古的《匡谬正俗》,竟不知该从何处下笔批评才好。这书总给我一种奇怪的割裂感——明明打着"匡谬"的旗号,自己倒先犯了矫枉过正的毛病。要说训诂学的经典之作,它实在排不上号,比起《说文解字》的严谨、《尔雅》的广博,颜氏此书更像是个半吊子的课堂笔记。所谓"正俗",我看是"以俗乱雅"还差不多。 颜师古处处显摆自己通晓古今,可那些考据常常经不起推敲。他批别人用字不规范,自己却频频犯望文生义的错误。最可笑的是对"阿堵物"的考释,硬要说是"阿"乃"我"的讹变,全然不顾当时的口语习惯。这般穿凿附会,倒像是私塾先生遇上了自己解释不了的方言,便胡乱编个说法搪塞学生。 书中收录的所谓俗语谬误,如今看来多半是语言自然流变的结果。颜氏非要拿秦汉故纸来框束唐代活语,活像用前朝的尺子量本朝的衣裳。我读《匡谬正俗》时,常想起老家那些迂腐的老学究,他们总爱说"现在的年轻人连话都不会说了",却不知语言本就是条流动的河。颜师古最大的谬误,或许正是妄想用笔墨筑坝来截断这条长河。
2025年07月1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