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亚特
知书房
伊利亚特
荷马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7
发表书评
《伊利亚特》讲的是英雄打仗的故事,但故事背后是真实的人。阿喀琉斯愤怒时像我们一样冲动,赫克托尔保护家人时像我们一样坚定。英雄也会害怕,也会犯错。他们不是完美的神,是有血有肉的人。战争很残酷,但人性在战争中更明显。这本书告诉我们,伟大不在于永不倒下,而在于每次倒下都能站起来。几千年前的故事,现在看依然能打动人心,因为人性从未改变。
时隔三年重读《伊利亚特》,依然会被那种宿命般的悲怆感击中。记得第一次接触是在大学文学选修课上,教授说"这是西方文学的源头",当时只觉得满篇拗口的人名和血腥的战斗场景令人头晕目眩。直到去年在雅典卫城看到落日余晖中的帕特农神庙,突然就懂了为什么说古希腊人把悲剧刻进了DNA里。
比起后来读的《奥德赛》,这部史诗确实更像一块坚硬的大理石浮雕。开场就是阿喀琉斯的愤怒,这种直白的叙事方式现在看反而有种粗粝的美感。我特别喜欢荷马描写铠甲的场景,那些青铜甲胄的寒光仿佛能穿透纸面——特别是赫克托尔穿戴盔甲那段,明明知道这个特洛伊王子终将死去,读到时还是会跟着他妻子安德洛玛刻一起揪心。
人名混乱这个问题我深有同感!最初总把埃阿斯兄弟搞混,后来发现个诀窍:把每个英雄的绰号当微信备注。比如"捷足的阿喀琉斯"、"头盔闪亮的赫克托尔",瞬间就形象多了。最让我触动的是那些配角们的命运,比如潘达罗斯射伤墨涅拉俄斯后引发的连锁反应,就像教授说的"特洛伊战争本就是由无数偶然编织的必然"。
重读时注意到个有趣的细节:众神介入战斗的方式特别像弹幕。雅典娜经常突然附体某个英雄,阿波罗又暗中拨开箭矢,这种神人互动的描写比后来基督教文学里的神迹真实得多。有次读书会上有人吐槽宙斯像个优柔寡断的居委会主任,我倒是觉得这正是古希腊人可爱的地方——他们连神明都塑造得充满人性弱点。
说到悲剧性,赫克托尔与妻儿诀别那段永远是我的泪点。去年在卢浮宫看到新古典主义画家画的这个场景,突然意识到现代人早就丢失了这种"明知必败仍要出战"的悲壮。特别能理解安德洛玛刻抱着孩子站在城墙上的心情,当赫克托尔的头盔吓哭婴儿时,那种铁血柔情比任何爱情戏都动人。
对比后来看的各种战争史诗,发现《伊利亚特》最特别的是它的"留白"。比如海伦的戏份少得可怜,但通过老臣们的感叹"为她打十年仗也值得",反而比直接描写更让人浮想联翩。这种叙事手法让我想起中国画的散点透视,不需要特写镜头就能营造出恢弘感。
有个冷知识可能很多人都没注意:史诗里描写伤口特别医学精准。比如帕特罗克洛斯之死,长矛"从后背刺入,从前胸穿出",这种写实风格配上hexameter的韵律,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我总忍不住边读边在纸上画战斗走位图,活像个追剧做笔记的宅女。
重读最大收获是发现了阿伽门农这个角色的复杂性。以前只觉得他是个刚愎自用的统帅,这次注意到他归还克律塞伊斯时的心理描写——那种王者尊严与理智的拉扯,简直是为后续所有战争题材作品提供了模板。难怪教授说读懂阿伽门农就读懂了半部西方政治史。
最魔幻的是诸神会议的场景,坐在奥林匹斯山上像看真人秀一样围观人类厮杀。有次读到阿瑞斯受伤后尖叫着逃回天庭,差点笑出声——这哪是战神,分明是个打架打输回家告状的熊孩子。但这种荒诞感恰恰消解了战争的沉重,或许正是古希腊人的智慧所在。
要说遗憾的话,就是女性角色都太工具人了。布里塞伊斯像个会走路的奖杯,连海伦都只是引发战争的"金苹果"。不过去年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佩涅罗佩记》后突然开窍:或许正因为原著的留白,才给后世作家这么多创作空间?
合上书时总会想起阿喀琉斯面对利西亚国王的那段对话:"我们注定都要死,但伟大者的死将被人铭记。"三年前觉得这话太中二,现在反而觉得这种直面死亡的坦荡,比任何心灵鸡汤都治愈。可能这就是经典的力量——不同年纪读,总能咂摸出新的滋味。
顺便吐槽下,每次读到"葡萄酒色的大海"这个比喻就嘴馋。去圣托里尼旅游时特意带了本原版,坐在悬崖边对照着看,发现爱琴海真的会在夕阳下变成紫红色。那一刻突然理解为什么说荷马史诗要用朗诵的,那些重复的形容词就像海浪,在循环中产生奇妙的韵律感。
最后必须说,赫克托尔被拖尸那段对我的冲击不亚于任何恐怖片。但最震撼的是普里阿摩斯夜会阿喀琉斯的情节,老国王亲吻仇敌双手时,突然就明白了什么是"高于复仇的悲悯"。这个场景我反复读了七遍,每次都能发现新的细节——比如火光在两人脸上的明暗变化,还有背景里隐约的啜泣声。
现在书架上常备三个版本的《伊利亚特》,费茨杰拉德译本用来欣赏语言,拉丁对照版装文化人,漫画版则是安利给朋友用的。有次地铁上看到个穿"愤怒的阿喀琉斯"T恤的男生,差点冲上去认亲。可能每个热爱古希腊文学的人,心里都住着个等待被认领的英雄灵魂吧。
"愤怒啊女神!请歌唱佩琉斯之子阿喀琉斯的愤怒,这愤怒给阿开奥斯人带来无穷的痛苦,把许多英雄的魂灵送往哈得斯。"
《伊利亚特》的故事结构很直接。它从阿喀琉斯的愤怒开始,然后一直往前推进。战争的场面很多,描写得很详细。人物的动作和对话占了大半篇幅,基本没有复杂的情节转折。
这部作品充满了原始的暴力气息。战场上的厮杀被描写得很真实,断肢和鲜血经常出现。英雄们互相叫骂,炫耀自己的战绩。神也会直接参与战斗,甚至受伤流血。这些都显示了一种不加掩饰的野性。
主角阿喀琉斯是个典型的战士形象。他强壮暴躁,重视荣誉胜过生命。他的愤怒推动着整个故事发展。其他角色如赫克托耳、阿伽门农也都有鲜明的性格特点。他们说的话都很直白,没有太多隐藏的含义。
语言风格很有力量感。比喻大多取自自然和生活,比如把军队比作海浪,把战士比作狮子。这些比喻简单却生动,让战场画面更清晰。重复的形容词和固定称谓让朗诵时更有节奏感。
作为早期史诗,《伊利亚特》在叙事技巧上还比较单纯。它主要靠大量对话和动作描写来推进故事。心理描写很少,人物动机都很直接。这种简单反而造就了一种原始的力量感。
"愤怒啊女神!请歌唱珀琉斯之子阿喀琉斯的愤怒,这愤怒给阿开亚人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 这开篇的怒吼如雷霆般贯穿整部史诗,将我们带入那个被神性与人性撕扯的英雄时代。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