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伊利亚特
伊利亚特
荷马

伊利亚特

荷马  

《伊利亚特》(荷马 著)是公元前8世纪成书的奠基性英雄史诗,被奉为西方文明基石。这部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的鸿篇巨制,聚焦希腊联军第一勇士阿喀琉斯的忿怒史诗,深刻探讨了荣誉准则、战争伦理与神人博弈三大命题。开卷即以"歌唱吧,女神!请诉说裴琉斯之子阿喀琉斯的暴怒"的程式化呼告拉开帷幕,为特洛伊城下十年血战的壮阔图景定调。史诗序章浓墨重彩地勾勒出希腊联军的内部分裂:统帅阿伽门农强夺阿喀琉斯的女俘布里塞伊斯,触发后者愤然罢战的连锁反应。荷马通过这场"荣誉受损—神性介入—命运转折"的经典戏剧结构,将特洛伊城墙与希腊营寨间的血腥攻防,升华为人性挣扎与神意拨弄的永恒战场。在众神纷争的背景下,凡人英雄的铠甲铿锵与命运悲歌交织成恢弘的双重变奏。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9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15275
《伊利亚特》的故事很简单。特洛伊战争持续了十年,但荷马只写了其中几十天的事情。故事从阿喀琉斯的愤怒开始,因为他和统帅阿伽门农闹矛盾。这导致他退出战斗,希腊联军因此节节败退。后来他的好友战死,阿喀琉斯重新出战,杀死特洛伊主将赫克托尔。整部史诗就围绕这个主线展开。 这部作品展现了古希腊人的战争观念。他们崇尚武力,认为战场上获得的荣誉最珍贵。英雄们作战时经常自报家门,炫耀家族战绩。阿喀琉斯面临的选择是要么战死获得永恒荣誉,要么平安回家默默无闻。他选择了前者。 史诗中众神经常干预战局。他们各自支持一方,甚至亲自下场参战。这反映了古希腊人认为神明也像人一样有喜好和偏见。英雄们的命运常常被神明左右,个人意志的作用很有限。 战斗场面的描写非常详细。荷马用了大量篇幅描述武器刺入身体的细节,以及伤者倒地时的状态。这些血腥场景在当时是表现英雄气概的方式。现代读者可能会觉得过于暴力。 人物塑造很鲜明。阿喀琉斯脾气暴躁但重视友情,赫克托尔勇敢且顾家,奥德修斯机智善辩。这些性格特点通过他们的言行直接表现出来。
2025年07月1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54538
当我在读《伊利亚特》时读到英雄和荣耀,如果只看到阿喀琉斯的愤怒就太简单了。每个时代对英雄的定义是不同的,了解了古希腊的生存法则才能知道我们对荣耀的理解多么肤浅。不崇尚武力的城邦在历史上只留下废墟,今天我们还在谈论着职场竞争,为什么会有这种竞争,因为弱肉强食的规则从没变过,只是换了个形式。战争双方都宣称自己代表正义,但特洛伊的平民和希腊的士兵都只是权力游戏的棋子。人命的价值被英雄的光环掩盖,战争的真实代价被史诗的美化抹去。渴望和平。
2025年07月1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53566
看了一半《伊利亚特》实在有点懵,这史诗到底想表达什么啊?满篇都是神明干预凡人命运,阿喀琉斯因为个女俘虏就闹脾气罢战,特洛伊人打了十年就为抢个海伦?这战争逻辑也太儿戏了吧。更让我困惑的是,众神像下棋一样摆弄人类,宙斯今天帮希腊人明天帮特洛伊人,说好的神性呢?简直比凡人还任性。 最不能理解的是被吹上天的英雄主义,赫克托耳明知必死还要出城迎战,这到底是勇敢还是愚蠢?阿伽门农为了面子不惜得罪最强战士,这领导水平也太离谱了。说实话,那些长达几页的杀人描写看得我头皮发麻,断矛插进眼眶、青铜剑砍断脖子什么的,作者对暴力细节的迷恋简直令人不适。 更可笑的是结局,打了十年死了无数人,最后就为个金苹果引发的吃醋事件?要我说这根本不是什么恢弘史诗,更像是奥林匹斯神仙们导演的真人秀。要说战争残酷吧,又被神明闹剧冲淡了;要说人性光辉吧,主角们个个幼稚得像中学生。荷马要是活在今天,八成会被吐槽"三观不正"。我们现代人读这种作品,大概只能当神话故事看个热闹,真要学什么人生道理还是算了吧。
2025年07月1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28869
阅读《伊利亚特》的过程就像在解构一座宏伟但布满荆棘的神庙。耗时近两周才读完前六卷,不得不承认这部史诗对现代读者设置了多重障碍。荷马笔下的神祇干预、英雄决斗和繁琐的献祭仪式,需要读者具备相当的古希腊文化储备才能完全领会。当雅典娜突然化身凡人的叔父劝阻阿喀琉斯时,当代读者很可能会对这种"机械降神"的叙事手法感到突兀。 文本中潜藏着令人不适的时代局限性。阿伽门农将女俘布里塞伊斯视为战利品的态度,赤裸裸展现了古希腊将人物化的野蛮价值观。赫克托耳与安德洛玛刻的诀别场景固然动人,但史诗对特洛伊平民苦难的漠视始终如阴影般挥之不去。更令人困扰的是,荷马用"像蝼蚁般聚集"这样的意象描述普通士兵,这种贵族视角的傲慢在三千年前或许寻常,今天读来却格外刺目。 当然不能否认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阿喀琉斯与普里阿摩斯关于丧子之痛的深夜对话,展现了超越时代的悲悯深度。荷马对战争创伤的描写——比如描写阵亡战士"牙齿咬住故乡的黑土"——其画面冲击力至今未减。但问题在于,这些闪光点被淹没在重复的比喻程式(如"玫瑰色手指的黎明"出现达十二次)和雷同的战斗描写中。作为现代读者,我始终无法与那些将荣誉视为至高价值的人物产生共鸣,当帕特罗克洛斯穿上阿喀琉斯铠甲时,与其说感到悲壮,不如说困惑于这种近乎表演性的英雄主义。 最致命的或许是叙事密度的失衡。重要情节可能被压缩在几十行诗句中,某个次要人物的族谱却要耗费整页篇幅。这种古典史诗特有的节奏,让习惯了现代叙事效率的读者难免焦躁。我最终在第七卷放下这部作品,并非否定它的历史地位,而是清醒认识到:与其强迫自己完成阅读任务,不如诚实面对这种文化隔阂。有时候,承认经典与当代读者之间存在理解鸿沟,或许比勉强崇拜更有意义。
2025年07月09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05689
每次读都让我充满力量。
2025年07月09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