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
左传
左丘明

左传

左丘明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 《春秋内传》,《左氏》等,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古中国春秋时期中原各国的历史,共三十五卷,《十三经》中篇幅最长,在四库全书中为经部。传统认为其作者为春秋时期鲁国左丘明,年代与孔子相当,写作目的是为《春秋》做注解,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91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95684
翻开《左传》泛黄的竹简,扑面而来的不是圣贤微言大义,而是裹着礼乐外衣的权力游戏。那些被后世奉为圭臬的"春秋笔法",不过是史官在利刃逼迫下精心编织的遮羞布。当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会盟诸侯时,管仲在幕后清点的何尝不是称霸的筹码?所谓仁义道德,终究敌不过青铜鼎里沸腾的野心。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却又充满讽刺的变奏。郑庄公掘地见母被赞为孝道典范,却无人追问当年"不及黄泉无相见"的刻毒;宋襄公"仁义之师"的溃败,倒成了后世嘲笑理想主义的绝佳注脚。最令人齿冷的是晋文公,流亡十九年时吃着介子推的股肉,即位后却能纵火焚山逼死恩人。左传里每个道德故事的反转,都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礼崩乐坏的时代脸上。 那些被浓墨重彩记载的盟誓,在现实面前脆弱得如同蝉翼。当楚庄王问鼎中原时,周天子的九鼎早已沦为权力巡展的标本;当吴王夫差挖开伍子胥的坟墓鞭尸三百,所谓的"君君臣臣"不过是个血腥笑话。我常想,若是把《左传》里的盟书都收集起来,恐怕能铺成一条通往权力巅峰的虚伪之路。 左丘明用优雅的文言编织着残酷的真相,这种反差更显历史的吊诡。当读到"郑伯克段于鄢"时,字里行间分明流淌着亲兄弟的鲜血;"烛之武退秦师"的雄辩背后,暴露的是小国在大国夹缝中屈辱求生的无奈。所谓微言大义,不过是给赤裸裸的丛林法则披上华丽的辞藻外衣。 最可悲的是,这种权力游戏的逻辑至今仍在延续。现代国际社会中的条约撕毁、盟友背叛,与春秋时代的歃血为盟又有什么区别?当我们在教科书里背诵"春秋五霸"的丰功伟绩时,可曾想过那都是建立在累累白骨之上的虚名?《左传》就像一面残酷的镜子,照见的不仅是过去的荒唐,更是人性中永恒的贪婪。合上竹简时,墨香里飘着的分明是千年未散的血腥气。
2025年07月3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14423
战乱纷争看不清人。
2025年07月3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63069
读完《左传》最让我失望的是,这部号称"春秋三传"之一的经典,本质上不过是给统治者歌功颂德的工具书。左丘明把历史写成了一部道德教科书,处处强调"礼"的重要性,却对权力斗争的残酷本质视而不见。那些所谓的"微言大义",在现实面前简直不堪一击。看看晋国六卿之乱就知道,礼崩乐坏的时代,道德说教根本挡不住野心家的刀剑。 我最反感的是书中那种虚伪的道德优越感。明明记录的都是尔虞我诈的权谋斗争,偏要包装成仁义道德的典范。齐桓公"尊王攘夷"的霸业背后,不照样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把历史简单归结为"礼"与"非礼"的二元对立,这种思维方式太过幼稚。两千年后的我们早就该明白,与其沉迷于虚无的道德说教,不如正视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说实话,《左传》里那些道德寓言,放在今天连中学生都骗不了。历史从来不是善恶分明的童话,而是充满灰色地带的复杂图景。与其像左丘明那样用道德滤镜美化历史,不如直面人性与权力的真实较量。
2025年07月3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86734
读史明智,勇者不惧。
2025年07月3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53864
"《左传》以微言大义,叙春秋笔削,观百世可知兴替,诚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
2025年07月30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