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蜀记
知书房
入蜀记
陆游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2
发表书评
文人矫情,山水失色。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入蜀记》
读陆游的《入蜀记》,总有种奇妙的代入感。这位南宋诗人在赴任途中写下的日记,看似是寻常的山水游记,细品却暗合易经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深意。他笔下的长江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河流,更像是承载着文化血脉的生命体,在熵增与熵减的永恒博弈中流淌。
那些描写夔门险滩的文字尤为触动人心。当陆游记录"舟人皆失色"的惊险场景时,我仿佛看见易经中的坎卦在水雾中若隐若现。这种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老子"上善若水"的智慧异曲同工。水流的熵增过程摧枯拉朽,而人类修筑堤坝、开辟航道的努力,恰似在施行某种文化层面的熵减。
最令人感慨的是陆游对沿途风物的观察方式。他既带着士大夫的雅致眼光,又能以地方官的务实态度丈量民生。这种双重视角让我想到管仲的"四民分业",不同阶层各司其职才能维持社会系统的稳态。当陆游在日记里细数柑橘价格、盐税制度时,字里行间都是对民生熵增的深切忧虑。
那些看似随意的饮酒赋诗片段,实则暗藏深意。就像道德经说的"众人熙熙,如享太牢",陆游在宴饮中观察到的官场生态,正是社会熵增的微观呈现。而他用诗歌记录下的瞬间,又为这些注定消散的场景施以文化的熵减。
合上书卷时突然明白,这部游记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超越了时空限制。陆游用笔墨构建的入蜀之路,既是地理迁徙,也是文化传承的熵减工程。当现代读者跟随他的文字重走这段旅程时,我们都在参与某种跨越八百年的能量守恒——用阅读的秩序感,对抗着历史天然的熵增。
陆游的《入蜀记》看似随手记游,实则笔端含情,墨中藏锋。这位老诗人将半生郁积的块垒都化作了江面上的粼粼波光,每处停泊都暗含着对时局的忧思。他写瞿塘峡的险峻,笔锋一转便是对边防的隐忧;记巫山神女峰,忽然插入一段对朝中谄媚之臣的讥讽。这种举重若轻的写法,恰似他船舷边垂钓的姿态——表面闲适,水下却藏着锋利的钩。尤其令人动容的是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夜泊时与舟子对饮,晨起看山岚变幻,处处可见他对平凡生活的珍视。这种在流放途中依然保持的生活热情,比任何慷慨陈词都更能体现诗人的风骨。若只当山水游记来读,未免辜负了放翁的一片苦心;但若过分穿凿,又失了随兴挥洒的意趣。最好备本地舆志在手边,既赏其文字之美,又解其中寄托。最可笑是今人校注,竟将"碛"字误作"砌",不知放翁当日所见,正是那江心突出的险滩。
这是一个山水相逢的传奇时代。当陆放翁的笔墨触及巴蜀大地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地理上的迁徙,更是一个文人灵魂的漂泊与安放。自夔门险峻的栈道,至嘉州秀丽的烟波,每一处山水都浸润着诗人独特的人生况味。
放翁笔下最动人处,在于将寻常旅途化作诗意的栖居。过巫峡时"两山对峙如门"的雄奇,与"舟人指点神女峰"的浪漫交织;至云安见"井盐如雪",又能体味市井生活的烟火气。这般既能仰观宇宙之大,又能俯察品类之盛的笔触,非阅历深厚者不能为之。尤令人感慨的是,在记述忠州"屈原塔"时,寥寥数语便道尽千古文人相惜之情,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正是中国文脉最动人的传承。
笔墨间最见性情的,是其对饮食风物的痴迷。记涪州"荔支"时,不厌其烦地比较不同品种的优劣;遇蜀中"春醪",必细细品评其甘冽滋味。这种对生活细节的执着玩味,恰是放翁区别于其他游记作者的特异处。更妙的是写夜泊时的"舟人沽酒",三字便勾勒出江村夜色的闲适,这种举重若轻的白描功夫,怕是连东坡也要会心一笑。
最耐人寻味的是字里行间暗藏的仕途感慨。过白帝城时追思诸葛亮"出师未捷"的怅惘,至浣花溪畔感怀杜甫"茅屋秋风"的困顿,处处可见放翁对自身际遇的隐喻。当他在峨眉山下写道"云雾开合,顷刻万变"时,何尝不是在写宦海浮沉的切身之痛?这种将个人命运融入山水游记的写法,开创了后世文人游记的抒情传统。
细读其间对蜀地民俗的记载,尤见其学者本色。考据"板楯蛮"源流时的严谨,记录"竹枝词"唱和时的鲜活,都展现出入微的观察力。特别写到蜀人用"筒车"灌溉的智慧时,那种对民间创造力的赞叹,至今读来仍觉清新扑面。这样的文字,既是对异乡风物的礼赞,也是对生命韧性的致敬。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