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入蜀记
入蜀记
陆游

入蜀记

陆游  

《入蜀记》6卷,南宋陆游撰。陆游于宋孝宗乾道五年(1168)十二月被授夔州通判,次年闰五月十八日以故乡山阴动身赴任,于十月二十七日方抵夔州。《入蜀记》就是他在赴蜀途中记其所见所闻的一部日记。此书与一般行记惟知流连风景不同,它所记沿途物产、民俗及社会情况甚为丰富,不论是对研究陆游本人,还是对研究南宋社会,都有较大参考价值。陆游在六月二十五日记他在镇江神庙中遇到的一个北方义军战士王秀,王秀向他发了一通感慨:王在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南侵时参加了北方的抗金义军,并攻下了大名府,与宋军遥相呼应,但他南归以后却未受到朝廷任用,王秀说时觑欷不已。陆游对此事虽未加一句评论,但他对朝廷薄待爱国志士的不满却已流露无遗。《入蜀记》的文采也颇可观,陆游本是大手笔,书中描摹山川风物极有韵味,如十月二十六日记瞿塘峡云:“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在宋代的行记游记类杂著中,《入蜀记》以它优美的文字受人推重,何宇度《益部谈资》上卷说:“宋陆务观、范石湖皆作记妙手。一有《入蜀记》,一有《吴船录》,载三峡风物,不异丹青图画,读之跃然”。陆游还对沿途所见古迹进行考辩,如谓丹阳皇业寺即古皇基寺,因避唐玄宗李隆基名讳而改,又谓李白诗所称“新丰酒”,其地在丹阳、镇江之间,非长安之新丰;谓欧阳修诗“江上孤峰蔽绿萝”中的绿萝是溪名,而非泛指藤萝,等等。这些考订对历史地理及文学的研究都有助益。《入蜀记》以《知不足斋丛书》本为最佳,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丛书集成初编》就是采用的这个版本。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72066
文人矫情,山水失色。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16488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入蜀记》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02418
读陆游的《入蜀记》,总有种奇妙的代入感。这位南宋诗人在赴任途中写下的日记,看似是寻常的山水游记,细品却暗合易经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深意。他笔下的长江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河流,更像是承载着文化血脉的生命体,在熵增与熵减的永恒博弈中流淌。 那些描写夔门险滩的文字尤为触动人心。当陆游记录"舟人皆失色"的惊险场景时,我仿佛看见易经中的坎卦在水雾中若隐若现。这种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老子"上善若水"的智慧异曲同工。水流的熵增过程摧枯拉朽,而人类修筑堤坝、开辟航道的努力,恰似在施行某种文化层面的熵减。 最令人感慨的是陆游对沿途风物的观察方式。他既带着士大夫的雅致眼光,又能以地方官的务实态度丈量民生。这种双重视角让我想到管仲的"四民分业",不同阶层各司其职才能维持社会系统的稳态。当陆游在日记里细数柑橘价格、盐税制度时,字里行间都是对民生熵增的深切忧虑。 那些看似随意的饮酒赋诗片段,实则暗藏深意。就像道德经说的"众人熙熙,如享太牢",陆游在宴饮中观察到的官场生态,正是社会熵增的微观呈现。而他用诗歌记录下的瞬间,又为这些注定消散的场景施以文化的熵减。 合上书卷时突然明白,这部游记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超越了时空限制。陆游用笔墨构建的入蜀之路,既是地理迁徙,也是文化传承的熵减工程。当现代读者跟随他的文字重走这段旅程时,我们都在参与某种跨越八百年的能量守恒——用阅读的秩序感,对抗着历史天然的熵增。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32620
陆游的《入蜀记》看似随手记游,实则笔端含情,墨中藏锋。这位老诗人将半生郁积的块垒都化作了江面上的粼粼波光,每处停泊都暗含着对时局的忧思。他写瞿塘峡的险峻,笔锋一转便是对边防的隐忧;记巫山神女峰,忽然插入一段对朝中谄媚之臣的讥讽。这种举重若轻的写法,恰似他船舷边垂钓的姿态——表面闲适,水下却藏着锋利的钩。尤其令人动容的是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夜泊时与舟子对饮,晨起看山岚变幻,处处可见他对平凡生活的珍视。这种在流放途中依然保持的生活热情,比任何慷慨陈词都更能体现诗人的风骨。若只当山水游记来读,未免辜负了放翁的一片苦心;但若过分穿凿,又失了随兴挥洒的意趣。最好备本地舆志在手边,既赏其文字之美,又解其中寄托。最可笑是今人校注,竟将"碛"字误作"砌",不知放翁当日所见,正是那江心突出的险滩。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59682
这是一个山水相逢的传奇时代。当陆放翁的笔墨触及巴蜀大地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地理上的迁徙,更是一个文人灵魂的漂泊与安放。自夔门险峻的栈道,至嘉州秀丽的烟波,每一处山水都浸润着诗人独特的人生况味。 放翁笔下最动人处,在于将寻常旅途化作诗意的栖居。过巫峡时"两山对峙如门"的雄奇,与"舟人指点神女峰"的浪漫交织;至云安见"井盐如雪",又能体味市井生活的烟火气。这般既能仰观宇宙之大,又能俯察品类之盛的笔触,非阅历深厚者不能为之。尤令人感慨的是,在记述忠州"屈原塔"时,寥寥数语便道尽千古文人相惜之情,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正是中国文脉最动人的传承。 笔墨间最见性情的,是其对饮食风物的痴迷。记涪州"荔支"时,不厌其烦地比较不同品种的优劣;遇蜀中"春醪",必细细品评其甘冽滋味。这种对生活细节的执着玩味,恰是放翁区别于其他游记作者的特异处。更妙的是写夜泊时的"舟人沽酒",三字便勾勒出江村夜色的闲适,这种举重若轻的白描功夫,怕是连东坡也要会心一笑。 最耐人寻味的是字里行间暗藏的仕途感慨。过白帝城时追思诸葛亮"出师未捷"的怅惘,至浣花溪畔感怀杜甫"茅屋秋风"的困顿,处处可见放翁对自身际遇的隐喻。当他在峨眉山下写道"云雾开合,顷刻万变"时,何尝不是在写宦海浮沉的切身之痛?这种将个人命运融入山水游记的写法,开创了后世文人游记的抒情传统。 细读其间对蜀地民俗的记载,尤见其学者本色。考据"板楯蛮"源流时的严谨,记录"竹枝词"唱和时的鲜活,都展现出入微的观察力。特别写到蜀人用"筒车"灌溉的智慧时,那种对民间创造力的赞叹,至今读来仍觉清新扑面。这样的文字,既是对异乡风物的礼赞,也是对生命韧性的致敬。
2025年07月06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