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东京梦华录
东京梦华录

东京梦华录

孟元老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创作于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1102-1125)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古籍。
更多
书评  · 80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27649
宋朝市井活过来了。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04293
北宋汴梁的繁华,都在这本里了!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17132
翻开《东京梦华录》的那一刻,我就知道自己又给自己挖了个坑。这本记录北宋汴京风物的笔记,看似薄薄一册,却让我在字里行间跌跌撞撞了两个多月。说来惭愧,作为一个现代人,读这种古籍总有种穿越时空的错位感——明明每个字都认识,连在一起却像在解密码。孟元老笔下那个繁华的汴京城,在我眼前时隐时现,就像透过毛玻璃看一场千年前的皮影戏。 这本书的来历颇有意思。靖康之变后,孟元老南渡避乱,在怅惘中追忆故都盛景。说来讽刺,正是这场让北宋灭亡的灾难,才催生了这部记录盛世繁华的著作。这让我想起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都是在失去后才懂得记录的珍贵。不过比起普鲁斯特的细腻缠绵,孟元老的笔触更像是个絮絮叨叨的老管家,事无巨细地盘点着仓库里的瓶瓶罐罐。 读着读着,我时常陷入困惑。书中那些繁复的街巷名称、店铺招牌、节庆习俗,就像一张过于精细的地图,反而让人找不到重点。有时我甚至怀疑,孟元老是不是刻意要把记忆中的每个细节都刻在纸上,生怕漏掉什么。这种执念我能理解,但作为读者,却常常被扑面而来的信息量砸得晕头转向。特别是那些现在已经消失的物事名称,读起来就像在破解某种商业密码:"潘楼东街巷卖何物?""马行街北医铺有几家?"这些对当时人来说再平常不过的常识,今天却需要大量注释才能明白。 最让我困惑的是这本书的定位。说它是史料吧,又掺杂着太多个人感受;说是散文吧,结构又过于琐碎。孟元老似乎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记忆迷宫里,想到哪写到哪。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种写法读久了真叫人眼花缭乱。我时常要停下来揉揉眼睛,才能继续在这座文字迷宫里摸索前行。 不过困惑之余,也时有惊喜。书中对市井生活的描写格外生动,比如早市上"卖洗脸水"的小贩,酒楼里"换汤斟酒"的伙计,还有那些现在已经失传的小吃名称。这些细节像一扇突然打开的窗户,让我瞥见千年前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最打动我的是对元宵灯会的描写:"诸门皆有官中乐棚,万街千巷,尽皆繁盛浩闹。"寥寥数语,却让人仿佛听见了当时的欢声笑语。这种身临其境的质感,是正史中很难找到的。 说到写作风格,孟元老显然不是个讲究文采的作家。他的句子短促直接,有时甚至显得笨拙,但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朴实,反而让记载显得更为真实可信。不过这种平铺直叙的写法也有弊端——读久了容易审美疲劳。就像听一个老人反复念叨"当年啊......",虽然亲切,但难免让人走神。 书中对城市空间的记载尤其让我着迷。孟元老像个人肉GPS,精确记录着每一条街巷的走向、每一处建筑的方位。这种空间记忆的执念,或许正是流亡者对故土最深的眷恋。我试着按照他的描述在脑海中重建汴京城,却发现这工程比想象中困难得多。那些重叠的街市、交错的河道,最终在我脑中混作一团。这让我意识到,记忆中的城市终究只是记忆,再详细的文字也无法完全复现一座真实的城市。 最耐人寻味的是书中流露出的矛盾情绪。一方面是对往昔繁华的无限追念,另一方面又隐约透露出对奢靡风气的批判。孟元老似乎陷入了某种道德困境:既怀念那个纸醉金迷的汴京,又明白正是这种奢靡加速了王朝的衰亡。这种复杂心态让《东京梦华录》超越了一般的地方志,成为一部充满张力的记忆之书。 合上书页,我的困惑并未完全消散。这部作品就像一面破碎的铜镜,每个碎片都折射出不同的光芒,却再难拼凑出完整的图景。也许正如孟元老无法完整保存记忆中的汴京一样,今天的我们也难以完全理解他笔下的世界。这种代际的隔膜感,反而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虽然困惑,却乐在其中。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

@《东京梦华录》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