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周密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风土类笔记。十卷。宋末元初周密撰。约成书于元朝初年。武林是古杭州的别称。本书仿照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的体例,全书分立七十一目,记录了南宋王朝湖山歌舞,靡丽纷华的景象。书中既有皇宫庆寿、郊祭、大赦、圣节、公主下嫁和乾道、淳熙年间三朝授受、两宫奉养等朝廷典礼和宫廷生活的实录,又有四时节序中元宵赏灯、花朝节、祭扫、浴佛、乞巧、重九、赏雪等民情风俗的描述,还详细描绘了临安城的宫殿、楼台亭榭、郊庙寺观等都市建筑和景色奇丽的西湖山水;记载了乾淳教坊乐部、官本杂剧、瓦子百戏、各色伎艺以及市镇上各种手工业、酒楼、歌馆、商店等。行文简要而富于文采,《四库全书总目》称誉它“耳闻目睹,最为真切”。为研究南宋史和杭州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其中如“官本杂剧段数”、“乾淳教坊乐部”、“诸色技艺人”等节,共记述了教坊乐部和民间有名可考的著名艺人九百八十余人,官本剧目二百八十余种,很多地方还注明了艺人的籍贯、性别和演技特色,是研究南宋戏曲史的珍贵资料。《武林旧事》入明以后才有刻本,明人刻本往往随意删除,所以卷数各有不同。现存主要版本有:明正德宋廷佐六卷本;明嘉靖陈珂翻刻六卷本;明《宝颜堂秘笈》十一卷本;清代有《四库全书》十卷本;乾隆年汪日菼夙夜斋十卷本;《知不足斋丛书》十卷本;《武林掌故丛编》十卷本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于一九五六年,浙江人民出版社于一九八○年,西湖书社于一九八一年,中国商业出版社于一九八二年均有标点本出版。
更多
书评  · 70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88678
拿起《武林旧事》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时,我原以为会是一场轻松的阅读之旅。毕竟比起那些艰深的先秦典籍,南宋文人的笔记应该亲切得多。可当我真正翻开这本记录临安城往事的书,却陷入了某种奇怪的困惑——这究竟是一本怀旧散文,还是一部城市档案?亦或是一份被文学化了的调查报告? 说起来,我接触古籍也有段时间了。从最初只敢看白话翻译的《世说新语》,到现在能硬啃《资治通鉴》,自认为对古文已经建立了一定免疫力。但周密这个老书生,偏偏用最平实的文字,写出了最令人费解的文本。那些看似简单的市井记录,背后总藏着让我琢磨不透的深意。就像书里记载的"买市"习俗,明明只是描写官府收购民间货物的场景,读着读着却品出一丝对逝去繁华的惆怅。 这本书成书于元朝初年,当时南宋灭亡不久。周密作为前朝遗老,用笔墨重建了临安城的市井百态。从宫廷典仪到瓦舍伎艺,从西湖游赏到节庆风俗,事无巨细地记录了一个已经消失的世界。说来讽刺,正是因为他写得太过详尽,反而让我产生了一种疏离感。那些精确到令人窒息的细节——比如某年某月某日皇帝在哪个宫殿赏了什么花——读起来不像在重温历史,倒像是在翻阅一份过于刻意的证明文件。 最让我困惑的是作者的态度。按理说,亡国之痛应该溢于言表,可周密偏偏保持着一种近乎冷漠的克制。他详细记述了临安城的繁华盛景,却很少直接抒发感慨。只有当写到"西湖游幸"时,那句"想见当时盛事"才稍稍泄露了心事。这种隐忍的笔法,让我想起现代那些经历过战争的老者,他们讲述往事时也常常这样平静得可怕。 书中对市井生活的描写尤其令人着迷,也尤其令人困惑。比如记载各种"社火"表演时,周密会详细到列出所有表演者的名字和绝技。这种写法让我想起现在的综艺节目字幕,但背后显然另有深意——他是在用这种方式为那些即将被遗忘的普通人立传吗?还是单纯在履行一个史官的职责?我捧着书反复揣摩,却始终找不到确切的答案。 说到文体,《武林旧事》的写法也颇为特别。它既不是《东京梦华录》那种纯粹的怀旧散文,也不是《梦粱录》式的系统方志。周密似乎在创造某种混合文体,把个人记忆、历史记载和民俗资料糅合在一起。这种写法让整本书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张力:一方面极尽客观之能事,另一方面又暗含强烈的主观情感。就像书里描写临安城元宵节灯火时,那些精确到令人发指的数字背后,分明跳动着一颗无法平静的心。 更让我困惑的是书中对时间的处理。明明写的是"旧事",却常常用现在时态叙述,仿佛那些场景正在眼前发生。这种时空错位的手法,让整本书读起来既像回忆录,又像即时报道。我常常读着读着就恍惚起来,分不清自己是在看历史记载,还是在经历现实场景。这种阅读体验,与我之前读过的任何古籍都不同。 书中关于饮食的记载也很有意思。周密会详细记录某次宫廷宴会的全部菜单,包括每道菜的具体做法。这种写法初看觉得琐碎,细想却别有深意——他是不是在用食物来保存记忆?就像普鲁斯特的玛德琳蛋糕,一口滋味就能唤起整个逝去的世界。但问题在于,这些菜谱对我来说太过陌生,反而加深了那种隔阂感。我努力想象"蟹酿橙"的滋味,却只能对着文字干瞪眼。 最让我费解的是全书的结尾。在详细记述了临安城的方方面面后,周密突然笔锋一转,用短短几句话记录了南宋灭亡的过程。这种巨大的叙事落差,简直像把读者从繁华街市直接推下悬崖。我反复翻看最后几页,试图找出更多线索,却只找到更多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结束全书?是想用反差来强化悲剧感?还是已经悲痛到无法继续书写? 合上书页时,我的困惑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深了。这部看似简单的笔记,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每一条通道都通向更多的疑问。也许这正是周密想要的效果?用最克制的笔法,写出最复杂的感受。让读者在字里行间自己寻找答案,或者永远找不到答案。 现在想来,我对这本书的困惑,可能恰恰来自于它太过真实的记录。那些不加修饰的细节,那些刻意保持的距离,反而比任何抒情都更有力量。就像书里描写的一场普通酒宴,当你知道这是亡国前的最后欢宴时,每一个细节都变得沉重起来。这种重量,不是作者直接告诉你的,而是你在阅读过程中慢慢感受到的。 《武林旧事》就是这样一本奇怪的书:它用最平静的语气,讲述最动荡的时代;用最客观的笔调,隐藏最深沉的情感。读完后,那些精确的数字、陌生的名词、琐碎的细节,都变成了挥之不去的画面,在脑海中反复浮现。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正读懂了这本书,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已经在我心里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就像临安城在周密心中那样。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武林旧事》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