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嘉郡记
知书房
永嘉郡记
郑缉之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7
发表书评
杰作,民俗的瑰宝。好,很好,非常好!从头读可以,从中间读也可以。白天读很好,晚上读也很好。学者能看懂,普通读者也能看懂。迷茫时应该读,得意时也应该读。听故事不如看故事,看故事不如懂故事。懂故事的人会明白这本书的价值!
"永嘉山水,甲于东南。"
有人从《永嘉郡记》里看到了永嘉山水之美,有人读出了乡野生活的朴实。我翻开这本书,仿佛跟着作者走遍浙南的山川村落,听他讲述这片土地的故事。书中记载的风物人情,让人感受到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这些文字保存了古代温州的真实面貌。现在读这本书,让我明白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性。一个地方的强盛,离不开对历史的尊重。我们要记住先人的足迹,才能走得更远。
读《永嘉郡记》时总有种时空错位的恍惚感,那些南朝刘宋年间的山水草木,竟与今日温州的风物遥相呼应。这部看似朴素的方志,暗藏着中国早期地理书写最珍贵的特质——它不仅是山川河流的客观记录,更是人地关系的哲学隐喻。当我将书页间那些散落的矿脉记载与《易经》"艮为山"的卦象并置思考时,突然领悟到古人勘探银矿的路线,本质上是在演绎"止于至善"的宇宙法则。
谢灵运笔下永嘉郡的飞云江尤为耐人寻味。那"奔流触石,洄悬激注"的描写,分明是《道德经》"上善若水"的具象化演绎。但更深刻的是其中蕴含的辩证思维——江水在湍急处淘洗出金沙,在缓流处沉积沃土,这不正是"反者道之动"的绝佳例证?当代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的闯劲,或许早在千年前就埋在这条水道冲刷出的地理基因里。我曾在楠溪江畔观察过现代采砂船作业,机器轰鸣中忽然惊觉,古人记载的"沙金"开采方式,竟暗合今日系统论中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书中关于"瓯越人断发文身"的记载常被学者视为民俗资料,但若放在《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语境下重读,便会发现这其实是文化熵变的典型案例。中原礼乐文明作为高秩序能量输入越地,与本土习俗碰撞形成新的文化稳态,恰似阴阳二爻的交感互荡。当代温州方言中那些古越语底层词汇,不就是这种文化熵减留下的活化石?我在茶山听老人唱莲花落时,总觉得那旋律里藏着未被完全同化的越人魂魄。
最令人震颤的是对永嘉郡"地气卑湿"的描写。这看似寻常的气候记录,实则是中国最早的生态预警文本。当作者写下"草木早凋"时,何尝不是在暗示人道过度干预天道的危机?如今温州沿海的围垦工程,与书中记载的沼泽消亡史形成惊人对照。每次台风过后,那些被海水倒灌的开发区都在证明:人类试图逆转地理熵增的努力,终将被更大的自然熵增所平衡。这让我想起在苍南看到的古海塘遗址,石缝里挣扎生长的咸草,仿佛在演绎某种永恒的生存寓言。
白岩松说:"现代人知道的事情太多,真正明白的道理太少。古人虽然空闲,但想得很透彻。"我开始在快节奏的生活里寻找古人那种从容的感觉。我很赞同现在人们追求简单的生活,但有些事我愿意花时间慢慢做,比如读古籍。《永嘉郡记》就是一本值得静下心来读的书。
这本书写的是南朝刘宋时期永嘉郡的风土人情。作者郑缉之记录得很详细。他写永嘉的山川河流,写当地的特产,写人们的生活习惯。比如书中说永嘉出产一种叫"竹米"的东西,是竹子开花后结的籽,当地人用来充饥。还有"猴酒",是猴子采集野果自然发酵成的酒。这些记载现在读来都很有意思。
我开始收集书里提到的永嘉特产。瓯柑、杨梅、海蜇、黄鱼,这些都是永嘉有名的物产。虽然有些现在已经找不到了,但通过书中的描述,还是能想象出当时的样子。永嘉的山水也很特别,书里说楠溪江"水清见底",雁荡山"奇峰林立"。这些描写都很生动。
周末下午,我一边喝茶一边翻看这本书。读着读着,好像看到了当时的永嘉郡。人们在山间耕作,在江边捕鱼,过着简单但充实的生活。书中提到的地名都很好听:乐清、瑞安、平阳。每个名字背后都有故事。
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比如永嘉人用竹筏运输货物,用贝壳当钱币。这些细节让古代的生活变得具体起来。读古籍就像打开一扇窗,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