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始兴记
始兴记

始兴记

王韶之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广东地方志。南朝宋王韶之撰。一卷。韶之字休泰,山东临沂人。曾官吴兴太守,祠部尚书。作者未至始兴,或从徐豁讨问故事,笔为是书。久佚。清曾创于道光间由《初学记》、 《水经注》、 《艺文类聚》、 《太平寰宇记》和《太平御览》等书辑为是编,共二十七条,约一千七百余字。所记为南朝宋始兴郡(今广东韶关)所辖曲江、桂阳、阳山、浈阳、含洭、始兴、中宿等七县山川故事。因原书早佚,体例卷帙无从考索,遂以类相从。是书为六朝旧帙,实为难得,对研究古代粤北山川、峡谷、石室、泉池和城镇变迁等颇有价值。有《岭南遗书》本,后附南海伍崇曜跋。
更多
书评  · 8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22883
说来有些恍惚,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竟是通过一篇冷门论文的脚注才第一次完整接触到南朝宋王韶之的《始兴记》。这部记载岭南风物的古老文本,像一截被时光磨得发亮的竹简,突然硌在当代人的阅读轨迹上。那些关于始兴郡山川、物产、古迹的简练文字,在泛黄的纸页间散发着某种难以言说的疏离感。 年少时总觉得这类地理志枯燥乏味,如今捧着影印本,却从字缝里看出奇异的诗意。当"灵鹫山"条目记载"其峰际常有灵鹤响映"时,我忽然听见一千五百年前的鹤唳穿透电子屏幕;读到"泉源沸涌,激石如沸"的温泉描写,指尖竟错觉触到南朝的水温。这种时空错位的阅读体验,让我想起去年在粤北山区迷路时,GPS信号全无的黄昏里,突然遇见一方风化严重的古碑——王韶之的文字就像那方碑刻,既清晰又模糊,既亲近又遥远。 最令我着迷的是文中那些未完成的叙事。比如记载"曲江县有逃石",却不说逃向何处;提到"林水源有石室",却不描绘室中景象。这种留白像极了我们这代人的人生状态:知道来处,看不清去向。当我查考现代始兴县地图试图对应古地名时,发现多数山川已改名换姓,这种古今断裂感愈发强烈。或许正是这种残缺,让《始兴记》比完整的地方志更令人怅惘——它像半幅水墨,我们永远看不到画师原本要勾勒的全貌。 深夜重读"含涯水"条"渔人见金光浮水,掬而视之,得金锁"的记载时,忽然理解了自己为何沉迷这类冷门古籍。在这个算法推送的时代,我们何尝不是在信息洪流里徒劳地打捞金锁?王韶之笔下那些消失的地名、改道的河流、湮灭的传说,恰恰构成了最动人的隐喻。合上书页,始兴郡的月光依然照着2023年的失眠者,只是不知今人读古人,是否也如古人观山水,终究隔着一层永远擦不干净的琉璃。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67436
不少读者初见《始兴记》,总觉其文风简古,叙事跳跃,如雾里看花。殊不知此般感受,恰是六朝地志特有的鲜活气韵。王韶之执笔时,何尝想过千年后有人捧卷揣摩?那字里行间漫漶的,本就是南朝士人踏访山水时的即兴笔记,带着岭南瘴雾的湿润与樵夫指路的乡音。 今人读来隔阂,问题多出在误将其视作严谨方志。试观书中"灵溪水暖,冬月犹有红蓼丛生"之句,分明是幕府文人卸了官袍,赤足踩在溪石上的惊叹;而"曲江有尧山,樵者时闻钟磬声"的记载,更像是老农围着篝火讲述的异闻。章太炎论古籍时常说:"解古人书,当知古人意。"读《始兴记》,正需这般通脱——不必纠结某处山高几丈、水阔几寻,且看作者如何用二十八字勾勒出连州溶洞里"石乳悬结如璎珞"的奇景,那是连现代摄影都难以捕捉的光影灵韵。 尤爱书中那些看似闲笔的细节:"林水源出岩窦,其声泠然,土人谓之'琵琶水'"。这般记录,哪是冰冷的地理数据?分明是文人的耳朵贴着岩壁,将水流叮咚听成了《霓裳》曲调。今人若带着考据的凿子来读,反倒辜负了这些跳动着生命力的文字。我常觉得,王韶之笔下最珍贵的,恰是那些不合"体例"的片段——采药人指认的仙踪,渔夫传说的水怪,这些被正史筛落的金屑,正是南朝山水最本真的模样。 读此类古籍,不妨学东坡"八面受敌"之法。初读可赏其文辞,再读可考其地理,三读竟能从那零碎记载里,拼凑出古人丈量世界的独特方式。那些抱怨《始兴记》散乱无章的人,或许还没发现:在"临贺山多杜鹃,三月如火"的短句里,藏着比《水经注》更炽热的生命感发。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27139
岭南风物,当以始兴为最。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始兴记》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