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始兴记
始兴记
王韶之

始兴记

王韶之  

广东地方志。南朝宋王韶之撰。一卷。韶之字休泰,山东临沂人。曾官吴兴太守,祠部尚书。作者未至始兴,或从徐豁讨问故事,笔为是书。久佚。清曾创于道光间由《初学记》、 《水经注》、 《艺文类聚》、 《太平寰宇记》和《太平御览》等书辑为是编,共二十七条,约一千七百余字。所记为南朝宋始兴郡(今广东韶关)所辖曲江、桂阳、阳山、浈阳、含洭、始兴、中宿等七县山川故事。因原书早佚,体例卷帙无从考索,遂以类相从。是书为六朝旧帙,实为难得,对研究古代粤北山川、峡谷、石室、泉池和城镇变迁等颇有价值。有《岭南遗书》本,后附南海伍崇曜跋。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86730
这书写得不行。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42179
在传统乡野文化逐渐消失的今天,《始兴记》记录的那些民间智慧仍然很有价值。这本书告诉我们,在没有现代科技帮助的情况下,村民们依靠对自然的观察和代代相传的经验,也能把日子过得很好。他们懂得看云识天气,知道什么时候播种最合适,甚至能从动物的行为预判灾祸。这些知识虽然朴素,但很实用。 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描写的那些村民。他们各有各的性格特点,都很真实。比如老村长总是一本正经地讲大道理,但遇到问题比谁都着急;村口杂货店的王婶嘴上不饶人,其实最热心帮忙;年轻的小李总想着往外跑,可每次离开没多久就回来了。这些人就像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邻居,让人觉得亲切。 书里还记录了很多有意思的细节。村民们会在丰收后聚在一起吃饭喝酒,虽然饭菜简单,但气氛很热闹。年轻人谈婚论嫁时要先问过村里的老人,这不是封建,而是他们对传统的尊重。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正在消失的生活方式。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78846
古之文人采风问俗,著书立说,意在存一方风物,传千秋文脉。今人读书,多囿于应试求职,鲜有探求地理人文之雅趣。始兴一地,虽为岭南僻壤,然读《始兴记》方知其山川之灵秀、风俗之淳厚,令人顿生向往之情。此书虽为南朝佚名之作,却将岭南风物描摹得如在目前,较之今日某些浮夸游记,更显质朴可贵。 昔人著书,字字皆从足下丈量而来。书中记始兴山水,如"泠水出泠君山,山有石室,室前磐石上列罗甘果",寥寥数语,便见古人观察之细致。而今人游历,多赖相机手机,拍罢即忘,何曾静心体味一草一木之趣?尤爱书中记"水源有石室,室前有钓台",仿佛可见当年隐士垂纶之景,此等意境,今之旅游景点刻意仿古而不可得。 最令人神往者,莫过于书中记载的"林水源有石井,井深不测"。这等神秘传说,在今人眼中或属荒诞,然细品之,恰见古人敬畏自然之心。而今人动辄"征服自然",凿山填海,相较之下,岂不汗颜?读至"俚人谓之林水",更觉古人对地方称谓的尊重,这种态度,正是今人所欠缺的。 掩卷沉思,《始兴记》虽只残存数十条,却如明镜照见古今之变。今人若能细读此类古籍,必能于浮躁世风中寻得一方净土。每见书中"山多石室""水清浅多石"之语,便想携书亲往寻访,此等阅读之乐,岂是刷手机所能比拟?古人云开卷有益,读《始兴记》方知此言不虚。岭南文脉,端赖此类著述得以传承,作为后人,能不珍之重之?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06177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78222
在岭南的雨季里翻开《始兴记》,潮湿的木棉花瓣粘在扉页上,像极了书中那些飘零的羁旅。这本书里总有种特别的气韵,不是大开大合的史诗,而是炊烟般袅袅的人间事。那些山溪、古桥、老榕树,分明是粤北常见的景致,却因字句的浸润显出一种怅惘的温柔。 我总在黄昏时分读它,那时光影斜斜地穿过防盗网,恍惚间竟觉得书页里走动着穿木屐的采茶人。作者写山岚变幻像"青娥敛袂",而现实中我窗外的珠江新城正亮起冰冷的LED灯。这般对照下,愈发觉得那些记载风物的文字珍贵,它们替我们挽留着正在消失的岭南肌理。 读这样的书不必正襟危坐,可以就着陈皮茶的涩味,任思绪随着文字在山坳间游荡。有时读到某处溪水的描写,突然想起童年外婆家后的那条无名小河,这才懂得所谓方志,原是写给所有怀乡者的一封长信。那些看似客观的草木记录里,分明藏着温热的手温——就像此刻我摩挲书页时,触到的不仅是纸浆纤维,还有某种穿越时空的共鸣。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