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蜀记
入蜀记
陆游

入蜀记

陆游  

《入蜀记》6卷,南宋陆游撰。陆游于宋孝宗乾道五年(1168)十二月被授夔州通判,次年闰五月十八日以故乡山阴动身赴任,于十月二十七日方抵夔州。《入蜀记》就是他在赴蜀途中记其所见所闻的一部日记。此书与一般行记惟知流连风景不同,它所记沿途物产、民俗及社会情况甚为丰富,不论是对研究陆游本人,还是对研究南宋社会,都有较大参考价值。陆游在六月二十五日记他在镇江神庙中遇到的一个北方义军战士王秀,王秀向他发了一通感慨:王在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南侵时参加了北方的抗金义军,并攻下了大名府,与宋军遥相呼应,但他南归以后却未受到朝廷任用,王秀说时觑欷不已。陆游对此事虽未加一句评论,但他对朝廷薄待爱国志士的不满却已流露无遗。《入蜀记》的文采也颇可观,陆游本是大手笔,书中描摹山川风物极有韵味,如十月二十六日记瞿塘峡云:“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在宋代的行记游记类杂著中,《入蜀记》以它优美的文字受人推重,何宇度《益部谈资》上卷说:“宋陆务观、范石湖皆作记妙手。一有《入蜀记》,一有《吴船录》,载三峡风物,不异丹青图画,读之跃然”。陆游还对沿途所见古迹进行考辩,如谓丹阳皇业寺即古皇基寺,因避唐玄宗李隆基名讳而改,又谓李白诗所称“新丰酒”,其地在丹阳、镇江之间,非长安之新丰;谓欧阳修诗“江上孤峰蔽绿萝”中的绿萝是溪名,而非泛指藤萝,等等。这些考订对历史地理及文学的研究都有助益。《入蜀记》以《知不足斋丛书》本为最佳,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丛书集成初编》就是采用的这个版本。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81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11835
很多读者都说《入蜀记》难读。其实不是书的问题,是我们读的方法不对。陆游写这本书的时候,就是随手记下路上的事情。他用的是宋朝人的大白话,里面夹杂着很多当时的方言和口头语。我们现在看不懂,是因为语言变了。 那时候的人说话和现在不一样。比如书里写的"蜀道难",我们现在觉得是文学描写,但在当时就是普通的大实话。陆游从浙江出发去四川,路上看到什么就写什么。他写的山、写的路、写的老百姓说的话,都是真实的记录。 读这种古人的游记,要先了解当时的背景。宋朝人怎么说话,怎么走路,怎么吃饭,都要知道一点。特别是陆游在路上遇到的那些人,他们说的都是当地土话。这些内容现在看起来费劲,但在当时就是平常的对话。 有人觉得《入蜀记》枯燥,因为里面都是日常琐事。今天走到哪里,明天吃什么,后天遇到什么人。但正是这些琐事,才是真实的历史。我们读不懂,是因为离那个时代太远了。就像现在的人看一百年前的日记,也会觉得陌生。 书里有很多地名现在都改了,很多风俗现在都没了。陆游看到的风景,我们现在可能根本找不到。他写的一条小河,现在可能已经干涸。他路过的一个村子,现在可能变成了城市。这些变化让我们读起来更困难。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76627
好游记,实在的经典。蜀道难写,他写得明白。白天能看,晚上也能看。高兴时拿来翻翻,烦闷时也拿来翻翻。文人看了长见识,平常人看了开眼界。失意时该读,得意时也该读。旅游不如读游记,读游记不如跟着走。走一趟就想通了。陆放翁笔下山水真,人情也真。六卷书,一卷一个天地。不装腔不作势,就写眼睛看见的。千年过去,还是这么鲜活。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65769
说来惭愧,直到30岁这年我才第一次完整读完陆游的《入蜀记》。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他从山阴到夔州赴任的旅途见闻。 读完之后很惊讶。原来古代人的旅行笔记可以写得这么生动。陆游记下了每天走的路程,看到的风景,遇见的人。他写江上的风浪,写山中的雾气,写沿途的村镇。没有夸张的描写,就是简单的记录,但特别真实。 最打动我的是他写路上的普通人。有在江边洗衣的妇女,有山间砍柴的樵夫,有渡口摆渡的船夫。他写得特别仔细,能看出他真的在观察这些人的生活。这种写法让人觉得很亲切,就像跟着他一起旅行一样。 我小时候也看过一些古文,总觉得很难懂。现在看《入蜀记》,发现原来古文也可以这么平易近人。陆游用的词都很普通,句子也不复杂,就是老老实实记录自己看到的东西。这种朴实无华的风格反而更有力量。 书里有很多细节让我印象深刻。比如他写到在某个地方过夜,听到隔壁有人在哭。第二天才知道是一个老人去世了。这种小事他都会记下来,让人感受到旅途中的真实情绪。还有他写自己生病时的感受,写得很直白,没有任何修饰。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05283
古之游者,为探山水之奇,访古迹之幽,如谢灵运之穷山越岭,陶渊明之采菊东篱。今之游者,为打卡拍照,炫耀行程,求一时虚荣。古人游历,往往携一卷书,一支笔,记录所见所闻,陆放翁之《入蜀记》便是如此。他沿江而上,每到一处,必详记风物人情,山川险阻,舟楫往来,官吏治绩,乃至市井琐事,无不备载。 今日读《入蜀记》,尤觉其价值非凡。他写江行艰险,如过滟滪堆,水势湍急,舟人谨慎,稍有不慎,便船毁人亡。今人乘高铁飞机,朝发夕至,已不知行路之难。他写沿途民生,如见农人耕作,商贾贸易,官吏盘剥,百姓困苦。今之游客,只顾赏景购物,何曾留心民间疾苦?他写古迹兴衰,如登岳阳楼,叹杜诗之壮丽,又见楼阁倾颓,不胜唏嘘。今人修复古迹,却多是为招揽游客,失了本真。 放翁之记,非徒为游记,实为一部社会实录。他写景,亦写人;记事,亦记理。书中所述,虽为南宋旧事,然今人读之,仍觉切中时弊。如今旅游盛行,却少有人真正懂得游历的意义。放翁之笔,朴实无华,却字字有力。他不矫饰,不浮夸,只是如实记录所见所思。这般态度,今人已鲜有。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01060
陆游在《入蜀记》里絮絮叨叨记录了一路的山水见闻,看似闲适,实则透着股刻意为之的文人做派。他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可字里行间分明在炫耀自己的雅致。我向来反感这种故作深沉的旅行文学,仿佛不带点诗意就不配出门似的。 如今市面上吹捧《入蜀记》的人不少,说什么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可细读下来,不过是些矫揉造作的山水描写,配上几首即兴歪诗。陆游动不动就"欣然命笔",好像不写点什么就白走这一遭。这种必须把体验转化为文字的强迫症,跟现代人旅游必发朋友圈有什么区别? 最可笑的是那些推崇"古人慢生活"的读者。他们选择性忽略了一个事实:陆游这趟蜀道行是去赴任,带着仆从书童,根本不是什么穷游体验。所谓"细雨骑驴入剑门",在当下语境里不过是文人的浪漫想象。真要让他们去走那崎岖蜀道,怕是第一天就要叫苦连天。 我承认书中有些地理记载确有史料价值,但被过度包装成了什么"心灵之旅"。现在连咖啡馆都要摆本《入蜀记》装点门面,实在令人莞尔。与其沉迷这种经过美化的古人游记,不如实实在在地去感受当下。毕竟,真实的旅行从来不需要刻意寻找诗意,更不必非要用华丽的辞藻来证明什么。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