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都城纪胜
都城纪胜
耐得翁

都城纪胜

耐得翁  

城镇志。宋耐得翁撰。一卷。得翁为南宋人,生平籍里不详。感于杭州繁荣明秀,特于端平二年(1235)撰成是编约万字。分市井、诸行、酒肆、食店、茶坊、四司六局、瓦舍众伎、社会、园苑、舟船、铺席、坊院、闲人、三教外地十五目。食店目记南北食品、小儿戏剧糖果,瓦舍众伎目记杂剧及诸部、队、班等情况,道具、唱段、杂手艺等亦有详记,三教外地叙儒,佛、道三教情况。记事虽不及《梦粱录》、《武林旧事》赅备,亦足备考察当时之盛况,并可与其互相参证。有《四库全书》、《楝亭十二种》、《武林掌故丛编》本。今有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标点本,附《东京梦华录》后。洪焕椿《浙江方志考》(1984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可资参考。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509790
奇书也,偏又得见这等妙物。汴京风物满纸潋滟,却愈看愈觉虚妄。金粉楼台浮眼底,酒旗歌扇总关情。可截断看可连缀看,横竖都成个破碎的梦。得意时读来添三分惆怅,失意时阅后更增七分怆然。世事终成空,繁华终作土。诸君且看这本《梦华录》的前身,比《东京梦华录》更多三分血泪。悟甚么?醉眼望汴梁,不过是一场大梦中人记的另一场梦罢了。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68644
不少读者翻开《都城纪胜》便觉茫然,这册记录临安风物的笔记,看似平实,细读却如坠五里雾中。南宋市井的炊饼价、瓦舍戏名、勾栏布局,明明都是寻常事物,偏教人看得眼生。思来想去,这困惑倒与读《尚书》相似——我们与八百年前的临安人隔着三重藩篱:一重是早已消亡的俗语行话,一重是变迁无定的市井生态,更有一重宋人特有的记述脾性,总爱在琐碎处藏着机锋。 考《都城纪胜》之难,首在它是本"活人写的死书"。作者灌圃耐得翁提笔时,汴京旧梦与临安新景正在他笔下打架。那些"北瓦""中瓦"的称谓,原是开封遗老们心照不宣的暗号;"杂班""散耍"的区分,如今只剩名目却失了实相。更恼人的是宋人笔法,记酒肆偏要扯出"包子酒店""宅子酒店"等十余类,却不肯细说何为"逐时施行素动",活似今日导游册子罗列"网红打卡点",真意反倒湮没。 忽忆起钱锺书先生谈宋人笔记,谓其"鲜克举要,好为琐屑"。耐得翁写茶坊,不厌其烦道"大茶坊张挂名人书画,京师熟食店用装饰",却略过更关键的交易细节。这般写法,恰似今人拍视频只录霓虹不管灶台,繁华倒是繁华,到底雾里看花。若要读透此书,恐怕得先做两件事:备一套《东京梦华录》对照着看,再寻些宋人话本补补市井课——然则这般折腾,不知还算不算"纪胜"的本意了。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96247
古之都城,气象万千,繁华似锦,而《都城纪胜》一书,恰如一面明镜,照见南宋临安之盛况。今人读之,犹能想见当年市井之喧嚣,商贾之云集,瓦舍勾栏之热闹,茶坊酒肆之熙攘。彼时之临安,非独为政治中心,更乃文化荟萃之地,其繁华程度,较之今日之都市,亦不遑多让。而今之城市,虽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却少了几分古都之韵味,令人不禁慨叹。 《都城纪胜》所载,非徒为记录,实乃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书中详述了临安之街巷布局、商铺林立、百戏杂陈,甚至细致到茶坊分等、酒肆雅俗,读来令人如身临其境。尤其"瓦舍众伎"一节,记载了说书、杂剧、影戏等民间技艺,可见当时市民文化之蓬勃。而今之娱乐,虽花样繁多,却多为快餐式消费,少了古时那份从容与匠心,思之不免怅然。 更令人称道者,是书中对市井生活的真实描摹,不虚美,不隐恶,展现了都城之鲜活与复杂。如"食店"一节,既写豪华酒楼之珍馐,亦记路边摊贩之小吃,可见当时社会之包容与活力。而今人读之,既能领略古时生活之趣味,亦可对照今日都市之变迁,感悟文化传承之重要。 读《都城纪胜》,不独为怀古,更为鉴今。临安之繁华,虽已随历史烟消云散,但其市井精神、文化底蕴,仍值得今人深思。若都市建设只重外表光鲜,而忽视文化根脉,则虽摩登却无魂。此书之价值,正在于提醒我们:一座城市的灵魂,终究在于其文化与生活气息。愿今之城市规划者,能从中汲取智慧,使都市既现代化,亦不失人文温度。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78555
八月酷暑中偶得此书,于青灯下断续读竟。所述南宋临安风物,酒肆瓦舍,歌馆茶坊,皆极详尽,读之恍然如见。然细究其里,竟不知作者为谁,所记何时,坊间传闻纷纭莫辨。昔年繁华,今安在哉?纸上游览,愈觉迷离。所谓"纪胜",究竟是实录旧梦,抑或虚构胜景?掩卷沉思,但见窗外梧桐叶落,秋意已悄然袭来。壬寅仲秋读记于钱塘江畔。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72976
读完《都城纪胜》,不禁为南宋临安的城市管理智慧所折服。当时的城市管理者已经意识到,单纯依靠道德教化无法维持百万人口的都市秩序,必须建立系统的市政制度。从书中所载的防火组织"隅团"到专业的垃圾处理制度,处处体现着制度设计的精妙。但更令人深思的是,这些制度并非冰冷僵硬的条规,而是与市井生活巧妙融合。比如"瓦舍"娱乐区的管理既保证了市容整洁,又保留了市民的娱乐空间。这种平衡之道,恰恰印证了理想的城市治理应当在制度框架中保留人性温度。反观当下某些城市管理中非此即彼的思维,南宋人的智慧显得尤为可贵。他们用制度为道德奠基,以规矩成方圆,这种务实而灵活的治理哲学,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