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都城纪胜
都城纪胜

都城纪胜

耐得翁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城镇志。宋耐得翁撰。一卷。得翁为南宋人,生平籍里不详。感于杭州繁荣明秀,特于端平二年(1235)撰成是编约万字。分市井、诸行、酒肆、食店、茶坊、四司六局、瓦舍众伎、社会、园苑、舟船、铺席、坊院、闲人、三教外地十五目。食店目记南北食品、小儿戏剧糖果,瓦舍众伎目记杂剧及诸部、队、班等情况,道具、唱段、杂手艺等亦有详记,三教外地叙儒,佛、道三教情况。记事虽不及《梦粱录》、《武林旧事》赅备,亦足备考察当时之盛况,并可与其互相参证。有《四库全书》、《楝亭十二种》、《武林掌故丛编》本。今有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标点本,附《东京梦华录》后。洪焕椿《浙江方志考》(1984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可资参考。
更多
书评  · 7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41958
翻开《都城纪胜》,扑面而来的是对临安繁华的详尽记录,每一条街道,每一处商铺,都写得清清楚楚。然而这种记录太过细致,反而让人怀疑作者的真实意图。他笔下那些热闹的瓦舍、拥挤的酒楼、喧嚣的夜市,似乎都在刻意营造一种虚假的繁荣景象。我们看到的不是真实的生活,而是一幅经过美化的城市画卷。 书中花了大量篇幅描写各种娱乐场所,说书唱曲的,杂耍卖艺的,应有尽有。作者说这些地方"终日居此,不觉抵暮",让人流连忘返。但仔细想想,普通百姓哪有这么多闲钱整日消遣?这分明是在粉饰太平。更可疑的是,作者对底层百姓的真实生活几乎只字不提,那些在街头乞讨的,在码头扛活的,在茶楼跑堂的,他们的日子是怎么过的?书中只字未提。 最让人不解的是对官员生活的描写。书中说官员们"日高方起","多不视事",整天就是吃喝玩乐。作者用平静的语气记述这些事,既不批评也不讽刺,好像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这种态度本身就很有问题。一个朝代的官员如此腐败,国家怎么可能长治久安?作者写这些时,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书中还记载了很多奇闻异事,比如某处突然出现异香,某天夜里看到奇怪的光。这些事情写得活灵活现,但明显是道听途说。作为一部记录城市风貌的书,加入这些内容实在不伦不类。作者似乎更在意吸引读者眼球,而不是传递真实信息。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09394
耐得翁在《都城纪胜》里写道:"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每每读到这句,总忍不住想起白岩松那句"现代人信息太多,智慧太少"。八百年前的临安城,竟与当下的都市生活有着惊人的相似。 翻开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仿佛打开了南宋临安的市井画卷。瓦舍勾栏里说书人眉飞色舞,茶坊酒肆中行令声此起彼伏,连街头叫卖的小贩都带着几分艺术家的气质。最让我心动的是那段关于"分茶"的记载,茶博士手腕轻转间,能在茶汤表面绘出山水花鸟,这哪是喝茶,分明是在进行一场微型的水墨表演。 如今重走河坊街,虽然还能看见仿古的茶楼酒旗,但总觉得少了那份浑然天成的烟火气。耐得翁笔下那个"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的临安,如今只剩下景区里刻意的仿古表演。偶尔在巷弄深处遇见提着鸟笼遛弯的老人,反倒比那些雕梁画栋的仿古建筑更接近书中的韵味。 我常想,古人所谓"奢侈",未必是金银堆砌。就像书中记载的"七宝社",卖的不是珠宝,而是各种精巧的民间玩意儿。这种将日常过成节日的智慧,比现在朋友圈里晒的奢侈品照片要有趣得多。最近学着书里的方法腌制了一罐桂花糖,虽然笨手笨脚弄得满灶台都是糖渍,但打开罐子那瞬间的甜香,突然就懂了什么叫"四时奢侈"。 读《都城纪胜》总有种奇妙的感觉,那些记载着"香药铺""花果铺"的纸页间,飘散着跨越八百年的市井烟火。每次合上书,窗外的车水马龙都仿佛蒙上了一层宋时的光影。或许真正的"纪胜",不在于记录都城有多繁华,而在于让后世读者在字里行间,触摸到那个时代最真实的生活肌理。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89514
千年光影入梦来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35589
将《都城纪胜》置于宋人笔记的谱系中审视,恰似在茶香氤氲中展开一幅会动的《清明上河图》。耐得翁笔下临安城的市井烟火,远比官方史册里的数字更鲜活——这种真实感源于他采用了"游观者"的独特视角,就像现代人举着手机穿梭在河坊街直播,镜头里既有香饮子铺前少女的银铃笑声,也藏着瓦舍勾栏里优伶眼角的细纹。 这座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本质上是个持续运转的超级有机体。御街两侧的早市摊贩寅时便开始陈列货品,恰似人体毛细血管开始输送养分;而州桥夜市的灯火直到子时仍不熄灭,犹如神经元突触间的电光火石。最妙的是书中记载的"四司六局",这些专业服务团队像极了现代社会的市场化分工,婚丧嫁娶皆有定制化解决方案,连摆席面都能外包——宋人早把"共享经济"玩得炉火纯青。 瓦舍勾栏的演艺生态尤其令人称奇。小唱、杂剧、影戏等二十余种表演形式共生,就像文化基因的自由重组。当时艺人已懂得"垂直细分市场"的道理,有的专攻贵族宴席的缠令,有的深耕市井的叫声,还有的发明了让孩童痴迷的乔影戏。这种文化市场的繁荣程度,甚至让当代某些号称"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场所相形见绌。 当我读到"大抵杭城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的概括时,忽然意识到这简直就是宋版的"城市定位理论"。临安城用实际的繁荣印证了:当商业基因渗透到城市骨髓,连御街的铺路石都会吟唱财富的韵脚。那些在茶坊里成交的海外贸易,在脚店后院发酵的资本运作,分明奏响了现代商业文明的先声。而今人重走南宋御街遗址时,鞋底摩擦的或许正是当年波斯商人掉落的银币碎屑。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都城纪胜》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