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训蒙骈句
知书房
训蒙骈句
司守谦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2
发表书评
自春分始读此书,迄立夏终篇,凡月余而卒业。《训蒙骈句》编排精巧,上卷天文地理,中卷花木鸟兽,下卷人事器用,皆以骈偶出之。童子诵之,可习对属;成人玩味,能养性情。其文采之丰蔚,对仗之精工,令人击节。尤喜"风摇麦浪,雨洗松涛"诸句,清丽绝尘,实为蒙学之圭臬。壬寅初夏筱堂记于姑苏。
很多人读《训蒙骈句》只当作古代童蒙教材,我却常常翻看。这本书教孩子对仗用韵,其实藏着做人的道理。那些简单的句子,比如"天对地,雨对风",让孩子从小知道万事都有对应。现在的教育太急着教知识,忘了教人怎么生活。这种老书看着简单,但越读越觉得有味道。
今人读古书,每每生出无限困惑。《训蒙骈句》这般旧时蒙学读物,在今日看来竟似天书一般。那些工整对仗的骈句,那些古雅精致的典故,那些循循善诱的教诲,与现代人的思维习惯相去何其远也。古人以骈句训蒙,今人用平板电脑启蒙,这中间隔着的不只是光阴,更是整个文明的断层。
细读此书,字里行间皆是古人处世的智慧。劝学篇有"萤窗雪案"之喻,劝孝篇列"卧冰求鲤"之事,修身篇载"三省吾身"之法。这些典故在古人看来是至理名言,在今人眼中却成了迂腐说教。我们一面嘲笑着古人的"愚孝",一面又在短视频里追逐着肤浅的快乐;我们一面鄙夷着"之乎者也"的酸腐,一面又对网络流行语趋之若鹜。这般矛盾,令人思之怅然。
尤为困惑的是,那些被古人奉为圭臬的道德准则,如今竟成了束缚人性的枷锁。"忠孝节义"四字,在功利至上的时代显得如此不合时宜。但细想来,若全然抛弃这些,人心又将归向何处?《训蒙骈句》中那些劝人为善的词句,虽带着旧时代的烙印,却也在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中总有些东西是永恒不变的。
每翻一页,都仿佛听见古人在耳畔谆谆教诲。可当我们合上书卷,回到现实世界,却又陷入更深的迷茫。这些古老的智慧,究竟该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安放?是束之高阁当作文物瞻仰,还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问题,怕是要困扰每个试图与古人对话的现代读者。也许正如书中那句"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我们寻找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个安身立命的答案。
翻开这本号称明代蒙学经典的《训蒙骈句》,实在让人失望。作为古代儿童启蒙读物,它本该通俗易懂,却充斥着大量生搬硬套的典故和故作高深的辞藻。整本书读下来,只觉得编者是在卖弄学问,完全不顾及初学者的接受能力。
书中的对仗句式看似工整,实际多半是强行拼凑。为了凑字数押韵,经常出现语义重复或者逻辑不通的情况。比如"云对雨,雪对风"这样的句子,表面工整,实际上毫无意义。这种为了形式牺牲内容的做法,完全违背了教育的基本原则。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书中宣扬的价值观。通篇都在强调尊卑贵贱,比如"君对臣,父对子"这样的句子,把封建等级制度当作天经地义。这种思想灌输,放在今天来看简直荒谬。书中还大量使用"圣贤""君子"等词语,刻意营造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从编排上看也存在严重问题。内容杂乱无章,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体系。忽而是天文地理,忽而是人伦纲常,初学者根本抓不住重点。而且很多知识点已经过时,比如关于天象的解释,现在看来完全是错误的。
最糟糕的是语言表达。编者似乎刻意追求古奥艰深,使用大量现在已经不用的生僻字和典故。这哪里是给儿童启蒙?分明是在为难读者。很多句子需要反复琢磨才能明白意思,完全失去了启蒙读物的意义。
书中还充满了说教意味。几乎每一段都在教导读者该如何做人,该如何处事。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实在让人反感。教育应该是启发思考,而不是强行灌输。
说到底,这本书反映的是封建文人的迂腐思想。编者沉浸在自我陶醉的文字游戏里,根本不顾及实际教学效果。在当代教育理念看来,这样的"经典"实在不值得推崇。与其浪费时间钻研这些陈词滥调,不如学习真正有用的知识。
在中国传统蒙学教育的发展脉络中,《训蒙骈句》犹如一颗被时光打磨得愈发温润的明珠。这部明代司守谦编纂的韵文读物,表面上看似只是孩童习字对仗的启蒙工具,实则蕴含着中华文化基因中最为精妙的语言美学密码。当我们将它置于蒙学教材演进的坐标系中观察,会发现其价值远不止于"云对雨,雪对风"的简单对应——它搭建的是一座连接童蒙教育与文人雅文化的桥梁。
若追溯蒙学传统,从《千字文》的宏阔气象到《百家姓》的实用功能,再到《龙文鞭影》的典故集成,每种教材都镌刻着特定时代的教育智慧。而《训蒙骈句》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汉语的韵律之美提炼为可触摸的范式。那些工整的二字对、三字对乃至七字对,在稚童的诵读声中悄然播下审美种子。笔者曾亲见当代孩童吟诵"杨柳绿,杏花红"时眼中闪现的灵光,这种对汉语音韵之美的本能感应,恰恰印证了骈句教学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从语言教育的现代视角反观,这部著作的编排智慧更令人叹服。其由简至繁的梯度设计暗合认知规律,从"天对地,雨对风"的具象对照,逐步过渡到"忠对信,智对仁"的抽象思辨,构建起完整的思维训练体系。尤为可贵的是,在追求形式工整的同时,编者并未牺牲内容的深度。"松轩对竹槛,雪赋对云谣"这样的对句,既训练了语言能力,又传递着文人雅士的生活美学。这种将技能培养与审美熏陶熔于一炉的编纂理念,即便在当代语文教育中仍具启示意义。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文化传承的维度,《训蒙骈句》更像是一个精巧的文化转译器。它将深奥的经典义理转化为朗朗上口的韵语,使"仁义礼智信"等抽象概念通过"梅对竹,菊对兰"的意象对照变得可感可知。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降维,而是创造性地找到了价值观传递的最佳载体。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通过骈句学习传统文化,学生不仅记忆效率显著提升,更能自然领会对仗背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
这部诞生于书斋的蒙学教材,历经数百年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其价值不仅在于它保存了汉语言的形式之美,更在于它揭示了一个根本的教育真理:最好的启蒙应当如春风化雨,在格律游戏中孕育文化认同,在声韵起伏间传承文明薪火。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份文化遗产时,或许能从中获得破解当代语文教育困境的密钥——知识传授与审美启悟本可相得益彰,语言训练与文化传承原该水乳交融。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