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范
帝范
李世民

帝范

李世民  

四卷。唐太宗李世民撰。书成于贞观二十二年 (649)。论为君持身治国之道。以为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为治国之本。贞观末年太宗以此书赐其子李治(高宗),曰:“此十二条者,帝王之大纲也”,“修身治国备在其中”(《帝范·后序》)。《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皆云四卷。晁公武《读书志》仅载六篇。陈振孙《书录解题》曰一卷。此本载《永乐大典》中,共十二篇,首尾完整。是书于南宋时已佚其半,至元乃复得旧本,故明初转有全文。曰:《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十二篇。贾行注和韦公肃注,并佚。注文疑出于元人之手。日本有传本。大抵本文以日本传本为佳,注文以四库馆臣辑本为上,亦互有补充。有 《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知不足斋丛书》本。《粤雅堂丛书》三编本据日本传本刊。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87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08849
这部《帝范》披着劝诫太子的外衣,实则处处显露帝王心术的精巧。李世民以九五之尊,将自己塑造成完美典范,字里行间却透着对权力的迷恋与炫耀。那些冠冕堂皇的治国箴言,倒像是为玄武门之变后焦躁不安的良心寻求开脱。所谓"忧劳兴国",不过是给后世君王看的漂亮话罢了。其训诫之辞愈是恳切,愈显出帝王将相的自矜与虚伪。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56395
在现实中,帝王之道往往难以完全实现,但《帝范》中的智慧依然值得深思,不会因为时代变迁而失去价值。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国家的治理需要平衡各方力量,既要有强力的统治,又要懂得节制。李世民在书中反复强调,君主必须严于律己,善于纳谏,同时依靠贤能的大臣辅佐。他用自己的经验告诉后人,即使手握大权,也不能为所欲为,否则终究会走向失败。 《帝范》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条式的治国手册,而是充满了李世民的个人思考。他会在谈论为君之道时突然插入一些自我反省,让人感受到他的矛盾与挣扎。比如他一面强调帝王威仪,一面又承认自己也有过失和不足。这种坦诚让人觉得,他既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书中的许多细节都透露出他的性格,比如他对谏言的重视,对百姓的关心,甚至对一些琐碎事务的纠结。这些内容让《帝范》不再枯燥,反而充满了人情味。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84436
《帝范》一书,汇集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经验。后人读此,能够感受到他的政治智慧。书中提出的一些原则,比如"以古为镜"和"任贤使能",确实有可取之处。但是有些内容过于理想化,实际运用时未必可行。全书结构清晰,语言简练,体现了李世民的务实风格。作为帝王亲笔所著的治国指南,此书的价值值得肯定。不过也要看到,书中的观点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部分建议在今天看来已经过时。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66288
李世民说:"帝王之道,得失之间,往往一念之差。"我开始在历史中寻找答案。我认同权力需要制约的观点,但有些事情,必须亲自权衡,比如治国。《帝范》十二篇,从君体到崇俭,写尽了一个皇帝该做的事。李世民告诉后人,用人要明,纳谏要诚,赏罚要公,农桑要重。当皇帝也有规矩,比如"去谗佞","戒奢侈",整个治国过程,都要遵循正、明、慎、仁的原则。虽然没有完全做到,至少他留下了这些教训。开始研究唐朝的治国方略,三省六部,科举取士,均田租庸,虽然现在用不上,但总想了解。今日深夜读《帝范》,随便翻了几页。崇文一篇,讲教育重要。朋友说这是帝王必读,确实值得看。治国之道,千头万绪,难怪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79578
帝王之术必读!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