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篇
知书房
智者篇
柏拉图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8
发表书评
哲学的千年追问,是智者们在理性与迷狂之间的永恒摇摆,执着于真理、思辨、怀疑、体系、悖论、智慧、超越、语言、解构与重建。先哲们构建殿堂,后人在概念的迷宫中狂欢与迷失。这追问同样是思想者们在混乱中保持的惊人清醒,守护理性又拥抱神秘,渴求绝对又享受不确定,永不妥协的求真意志,还有那令人心颤的智慧之美。每一段论证都如同跳动的脉搏,或严密或跳跃,叩击灵魂。每一个命题的诞生与推翻,都在对抗人类永恒的认知局限与存在困境。而此刻,当我合上这本泛黄的《智者篇》,眼前浮现的是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与年轻人对话的身影,那是人类精神最骄傲的姿态,是我们永远的精神故乡。这骄傲不在于拥有答案,而在于永不停止发问的勇气,在于两千年后我们依然能从中获得思考的愉悦与力量。读书人的幸福,莫过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思想的星河奔涌向前。
翻开这本书感觉特别难懂。读完后发现内容很枯燥。这本书没有给我带来任何收获。我不推荐大家读它。
足足花了四个晚上才啃完《智者篇》的前五十页,那些弯弯绕绕的辩证对话简直像在解一团缠在一起的毛线。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总是用"什么是X"的提问方式穷追猛打,刚开始读时总忍不住对着书页皱眉——这哪是在讨论智者,分明是在用逻辑的筛子把读者脑浆都过滤一遍。但奇怪的是,当我在某个失眠夜重读"虚假陈述"那段论证时,突然发现那些看似枯燥的二分法里藏着惊人的智慧:就像用手术刀剖开语言的外壳,暴露出思维最原始的肌理。
虽然译文里充斥着"存在""非存在"这样让人头皮发麻的哲学黑话,可当我读到智者被定义为"制造幻象的模仿者"时,突然联想到现在社交媒体上那些包装知识的网红——原来两千年前的雅典街头,早就在上演同样的戏码。最打动我的是柏拉图对"求真"近乎偏执的坚持,哪怕论证过程像在迷宫里转圈,那种不找到真相不罢休的劲头,让正在写毕业论文的我莫名有了继续查资料的动力。
确实有不少段落需要反复回看三四遍才能捋清逻辑链条,就像在玩一场高难度的智力拼图。但每当解开一个概念结,那种豁然开朗的快感堪比打通任督二脉。现在我的书页上满是荧光笔痕迹和暴躁的批注,可回头想想,正是这种烧脑的阅读体验,才让那些关于真理与谎言的思考真正刻进了脑子里。比起那些读起来轻松却转眼就忘的畅销书,或许这种需要读者与文本搏斗的经典,才配得上"改变思维方式"的承诺。
这本书在哲学圈子里被捧得太高了,其实不过是柏拉图玩的一个概念游戏罢了。通篇都在用晦涩难懂的对话讨论"智者"的定义,那些没完没了的辩证就像在绕迷宫,让人读着读着就昏昏欲睡。作者显然沉迷于这种智力优越感,每个论证都要拆解七八个层次,生怕读者能轻松理解。我读到中间实在撑不住了,那些关于存在与非存在的讨论简直像在嚼蜡。最可笑的是,最后也没给出什么实质性的结论,就像一场精心设计的思维体操表演。现在想想,与其浪费时间琢磨这些虚无缥缈的概念,不如去读点真正能指导生活的实用哲学。这种为辩论而辩论的写作,除了满足作者自身的智力快感外,到底能给普通人带来什么价值?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直指人心的智慧,而不是这种故作高深的文字迷宮。
柏拉图在《智者篇》中探讨了一个看似简单但极其复杂的问题:什么是智者?这个问题在当时很重要,因为智者学派在古希腊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力。柏拉图想通过对话的形式揭示智者的本质,同时批判他们的思想。这本书的对话结构很典型,苏格拉底和其他人讨论问题,层层深入。
《智者篇》的核心是讨论存在与非存在的哲学问题。柏拉图提出,智者之所以能迷惑人,是因为他们擅长制造虚假的幻象。这有点像现在的网络谣言制造者。他们利用语言技巧,让人分不清真假。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哲学家应该追求真理,而不是玩弄语言。
书中最关键的概念是“通种论”。柏拉图试图解释不同理念之间的关系。这个理论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影响很大。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就受到它的启发。读这部分的时候需要很专注,因为论证过程很复杂。
下面说一下个人的阅读体验。这本书的对话形式一开始让人不太适应。苏格拉底总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讨论,有时候会觉得绕来绕去。但习惯了这种风格后,会发现这种方法的优点。它能让读者自己思考问题,而不是被动接受观点。
书中的哲学论证很严密,但也很抽象。读的时候需要经常停下来思考。如果不了解古希腊哲学的背景,有些地方会很难懂。比如关于“非存在”的讨论,如果不熟悉巴门尼德的思想,就不容易理解柏拉图在说什么。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好几天。有些章节反复读了几遍才明白。建议读之前先了解一下柏拉图的其它对话,特别是《巴门尼德篇》。这本书不适合快速阅读,需要慢慢消化。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