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氏春秋
知书房
吕氏春秋
吕不韦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0
发表书评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在礼崩乐坏、百家争鸣的战国末期,《吕氏春秋》的横空出世犹如一场及时雨。这部看似杂糅的巨著,实则暗藏着吕不韦的政治智慧——他试图为即将到来的大一统王朝提供一份治国说明书。最令人惊叹的是,这部集体创作的典籍既保持了思想的包容性,又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就像用百家丝线织就的锦绣,每一根丝线都清晰可辨,却又浑然一体。书中那些关于农耕时序的细致记载,对音乐与政教关系的精妙论述,至今读来仍能感受到编纂者们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特别有趣的是书中流露出的矛盾气质:一方面强调"重己""贵生"的个人主义,一方面又极力主张"天下为公"的集体意识,这种张力恰恰折射出战国士人既追求个性解放又渴望建立秩序的双重心理。每当读到《察今》篇中"治国无法则乱"的疾呼,或是《上农》篇里对耕作细节如数家珍的记载,都能感受到编者们那份将理想落于实处的执着。或许正是这种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特质,让这部两千年前的典籍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吕氏春秋》这部书,是吕不韦召集门客编撰的,汇集了先秦诸子的思想精华。它讲的是治国安邦的道理,也谈个人修养。书里说,治理国家要顺应天时,尊重民意,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这些道理到今天都很有用。
书中强调君主要修身养性。君主品德好,国家才能治理好。君主就像一面镜子,大臣和百姓都会效仿他。所以君主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很深刻。
关于用人之道,书中说得很清楚。要选贤任能,不能任人唯亲。用人不当,国家就会混乱。选用人才要看实际能力,不能只看表面。这些用人原则,现在仍然适用。
书中还讲了很多生活智慧。比如做事要把握时机,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要懂得变通,不能死板。要虚心听取不同意见,不能固执己见。这些道理都很实用。
最让我佩服的是,这部书把复杂的道理讲得很简单。它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问题,让人容易理解。比如用种地来比喻治国,用治病来比喻解决问题。这种深入浅出的写法,显示出编者的智慧。
读这本书,能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它教会我们要顺应自然,尊重规律。要善于学习,懂得变通。这些智慧,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帮助。
不少读者觉得《吕氏春秋》内容庞杂,难以把握重点。其实这本书本来就是写给普通人看的,吕不韦的门客们用了当时的口语来写。现在读起来困难,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当时的语言习惯。
战国时期的书面语和口语差别不大。《吕氏春秋》里用的都是当时的通用语,但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话,自然会有理解障碍。就像我们现在看民国时期的报纸,有些说法也觉得别扭。
要读懂这本书,最好先了解一些基本常识。当时的人写文章喜欢用典故,一个简单的意思往往要绕几个弯来说。吕不韦的门客来自各国,他们写作时难免会带上各自地方的语言特点。比如齐国人说话和楚国人就不太一样,这在书里都能看出来。
钱穆先生说过,读先秦典籍要懂得"以经解经"。意思是说,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用同时代的其他书来对照着看。这个方法对读《吕氏春秋》特别有用。书里很多故事都能在《韩非子》《战国策》里找到类似的记载。
这本书虽然厚,但结构很清晰。每个故事都不长,道理也说得明白。吕不韦要求门客们把文章写在城门上,悬赏让人修改,可见他确实想让普通人都能看懂。我们读的时候不用想得太复杂,就当是在听古人讲故事。
翻开《吕氏春秋》的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两千多年前的智慧结晶,至今仍在叩击现代人的心门。这部由吕不韦召集门客编纂的杂家巨著,表面上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实则暗藏着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层的生存智慧。读着那些关于治国、修身、养性的文字,我不禁思考: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正在丢失某些亘古不变的真理?
前两天与一位研究古代思想的老教授喝茶,他指着书架上泛黄的《吕氏春秋》说:"你看,这部书里'贵公'篇讲'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早了近两千年。"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历代统治者既推崇这部经典又对其心存忌惮。吕不韦团队将诸子百家的精华熔于一炉,创造出的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一种超越时代的系统性思维。这种兼容并蓄的智慧,在今天这个强调多元价值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我们常常追求新奇的理论,却忽略了传统智慧中那些历久弥新的内核。《吕氏春秋》中"察今"篇说:"不察今则无以知古,不知古则无以察今。"这让我想起当下社会的一个怪象:人们热衷于学习西方最新的管理理论,却对本土积淀千年的治理智慧视而不见。就像书中"用众"篇强调的"集腋成裘"思想,其实早就道破了团队协作的真谛,比现代管理学中的"协同效应"概念要深刻得多。
物质文明的进步容易留下痕迹,但精神文明的传承却需要代代人的坚守。《吕氏春秋》历经秦火汉劫得以流传,不是因为纸张的耐久,而是因为其中蕴含的智慧具有永恒的价值。"贵生"篇中"全性保真"的思想,与当代心理学强调的"自我实现"何其相似;"尽数"篇论述的养生之道,至今仍是中医理论的基石。这些穿越时空的智慧,比任何物质遗产都更持久。
重读"孝行"篇时,我想起父亲生前常说的一句话:"做人要像竹子,虚心有节。"当时觉得不过是老生常谈,如今才明白这是把《吕氏春秋》"诚廉"篇的思想化作了生活哲学。吕不韦团队或许没想到,他们编纂的这部著作,会成为中国人精神基因的一部分。真正的经典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文化密码。
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吕氏春秋》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或许就是:智慧需要沉淀,真理不怕重复。那些看似古老的文字,其实一直在等待我们用新的生命经验去激活。当我合上书页时,突然明白为什么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因为真正的智慧,从来不在多而在精,不在新而在真。这部两千年前的著作,至今仍在为我们提供审视现代生活的镜子。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