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人物志
人物志
刘劭

人物志

刘劭  

《人物志》魏,刘劭(shào)撰述,《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辨析、评论人物的专著,一部系统品鉴人物才性的玄学著作,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 )。作者在自序中阐述撰著目的:“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魏时文帝曹丕接受陈群建议,用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材。该书即是在推行九品中正品评人物、选择人材的大背景下形成的专著,旨在为推行九品中正制在理论上提供依据,在实践上总结经验,以推动这一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十六国时刘昞 为之作注,重在“疏通大义,不沾沾于训诂,文词简括”。其后流传既久,传本颇多谬误。明万历甲申(1584)河间刘用霖用隆庆壬申(1572)本旧版合官私书校之,去其重复,成为定本。今有《汉魏丛书本》、《明万历刘氏刊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等。其书自《隋书·经籍志》以后皆列于名家,《四库全书》则归入子部、杂家类一。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0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549132
刘劭识人之术深邃实用却过于冷漠。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69716
在古籍堆里翻检,《人物志》这本书在书店角落偶得,反复读了多遍。世人多赞其识人之术精妙,我却更觉刘劭笔下那份知人之明的智慧尤为珍贵。看人如观玉,不仅需要慧眼,更需一份超越成见的胸襟。在读至"观其夺救,以明间杂"时顿悟:识人者当先识己,唯有褪去偏见,方能照见他人本色。这书教会我的,不仅是辨才之道,更是做人立世的通透。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48797
最近在整理书架时翻到一本《人物志》,原以为又是那种枯燥的古代官场指南,没想到随手一翻竟被书中对人性的精准剖析惊到了。这本书就像一面照妖镜,把各类人物的秉性特征照得纤毫毕现,读着读着总忍不住对号入座——这不就是隔壁办公室的老王吗?那个爱打小报告的同事简直和书中"利害分明"的描写如出一辙。 这本三国时期刘劭所著的奇书,虽然顶着"志"的名头,却更像一部心理学专著。九篇内容看似松散,实则暗藏体系:从"九征"看骨相,到"八观"察行为,最后"七谬"点破识人误区,层层递进如同给读者装配了一套识人显微镜。最让我拍案的是书中"英雄篇",把曹操和刘备这对老冤家分析得透透的——"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这不就是曹老板的智谋加刘皇叔的魄力吗?古人这总结能力,比现在那些堆砌术语的职场书籍高明多了。 读着读着突然意识到,作者刘劭必定是个混迹官场的老江湖。书中那些"主德"与"偏才"的论述,没有二十年宦海沉浮根本写不出来。果然查资料发现,这位爷在曹魏政权历任散骑常侍、陈留太守,难怪能把领导心思琢磨得这么透彻。最绝的是他提出"国体之人"要兼具"清节家、法家、术家"三种才能,这不就是现代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吗?一千八百年前的洞见,今天读来仍觉后背发凉。 现代人总以为古人不谙心理,但《人物志》里"观其夺救以明间杂"的识人技巧,比MBTI性格测试还要犀利。有次部门团建,我按书中"刚柔明畅"的标准观察新来的实习生,果然发现表面开朗的他遇到冲突就回避,后来证明确实不适合压力大的岗位。不过书中"骨直气清则休名生焉"的相面术就有点玄学了,像我这种喝奶茶长出双下巴的,按这个标准怕是当不了名士。 最近同时在读马歇尔《领导力》和《冰鉴》,三本书放在一起特别有意思。西方管理学强调标准化测评,曾国藩的相术注重神骨气色,而《人物志》却提出"参以五物,观其所致"的综合判断法。当看到书中"轻诺似烈而寡信"的警示时,突然想起去年被某个口若悬河的客户坑惨的经历——原来古人早把这类人的特征总结好了。这种跨越时空的智慧共鸣,比发现新大陆还让人兴奋。 在逐鹿中原的乱世里,刘劭写下这本人才鉴定手册,字里行间却透着深沉的无奈。他笔下那些"器能之政宜于治烦"的干才,在魏晋风流的时代往往不如清谈名士吃香。就像今天技术骨干拼不过PPT高手,历史总在重复相似的荒诞。不过书中"人材不同,能各有异"的多元价值观,倒给当代内卷社会提供了另类解法——何必都挤独木桥?找到自己的"流业"才是正理。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地铁正载着晚高峰的人流呼啸而过。突然觉得这本古老的人才学著作,其实在追问一个永恒命题:在这个充满表演与伪装的世界,我们究竟该如何认识他人,又如何安放自己?书中那些关于"质素平淡,中睿外朗"的描写,或许就是答案。就像作者在动荡年代坚守的信念:认清人性的复杂,仍要对光明心性保持期待——这份智慧,比任何识人技巧都珍贵。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86192
乱世枭雄们逐鹿中原时,刘劭在魏国的官署里提笔写下的这本识人典籍,像一粒珍珠落入历史的沙海。这部诞生于三国纷争年代的人才学杰作,用十二种才性类型解构了人性的光谱——刚毅雄悍的"英"与玄虑通透的"哲"遥相呼应,术谋奇谲的"术家"与公正监国的"国体"相映成趣。书中"九征""八观"的识人法则至今仍在职场中闪烁:骨植柔立的生理特征学暗合现代微表情心理学,情机变化的情绪观察法比MBTI更早两千年触及人格本质。 当我看到互联网大厂用"冰鉴"原理设计AI面试系统,当哈佛商学院将"英雄之所美"列为领导力必修课,突然明白真正的智慧从不会在故纸堆中蒙尘。那些被现代人视为文言文练习题的文字,其实是先贤对人性密码的终极破译。在会议室里与同事博弈时,在创业路上寻找合伙人时,那些写在竹简上的人才鉴别术,依然能让你在人际关系的迷宫中找到北斗七星。 最动人的是书中藏着的时代隐喻:当烽火连三月,仍有人坚信"人才为政之本"。这种在乱世中依然执着于发现人性光辉的坚持,比起任何成功学鸡汤都更令人心潮澎湃。如今重读那些泛黄的纸页,仿佛能看见刘劭在烛光下勾勒理想国度的轮廓——他早就知道,无论科技如何迭代,人心的算法永远是最精妙的代码。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81734
读《人物志》常令人掩卷深思,刘劭此书虽成于三国乱世,却道尽人性精微处。古人识人,观其言行,察其心志,今人看脸,量其衣冠,称其钱财,何其谬也!书中九征之说,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层层剖解,犹如老医师把脉,三指落下便知五脏六腑之症结。我每读至"平淡无味而五色形焉"一句,便想起单位里那位终日寡言的张科长,众人皆道其木讷,殊不知年终决算时,唯他能在纷乱账目中拎出关键线索——此真所谓"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的当代注脚。 现代职场常讲"人岗匹配",殊不知一千七百年前刘劭早将人才分为十二流品。清节家如寒梅傲雪,法家似利剑出鞘,术家若围棋国手,各有所长。最妙是"英雄篇"所述,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当今创业者若马云之晓畅大势,任正非之坚韧不拔,正暗合英才雄才兼备之理。我在人力资源部十年,面试过千人,常将书中"观其感变,以审常度"八字写在笔记本扉页,比那些洋派心理测评量表更堪玩味。 今人读古籍,往往觉得隔膜。但昨夜重读"利害相交,择人而任势"一节,忽忆起小区业委会改选闹剧。王伯固执规章却不通人情,李婶善于调和却优柔寡断,若依书中"兼德兼才偏才"之分,何至闹到物业瘫痪三月?刘劭写"偏材之性不可移转",我家那初三的侄儿偏科严重,数学总不及格,倒是把《人物志》中"辩不入道而应对资给"的纵横家气质学了个十成十,如今在辩论赛上屡夺桂冠——可见古人智慧,今人日用而不知。 书架上管理学著作汗牛充栋,不如这本薄薄《人物志》透彻。它像面照妖镜,照见皮囊下的本性,又似盏明灯,照亮识人用人的迷津。地铁上常见年轻人捧着成功学书籍划线,我总想劝他们:读十本卡耐基,不如细品一遍"主德者,聪明平淡,总达众材而不以事自任"。识人者智,自知者明,这本魏晋时期的人性百科全书,至今仍在为我们破解现代人际关系的密码。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