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金楼子
金楼子

金楼子

萧绎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文集。梁人萧绎(508—554)撰。六卷。绎即南朝梁孝元皇帝,字世诚,兰陵(今江苏常州)人。时梁宫中积四十年藏书八万卷。绎为太子时饱览群书,自号金楼子。常笑淮南之假手,每嗤不韦之托人,于是躬自搜纂以为一家之言,纂开辟以来至乎耳目所接,即以成书,为《金楼子》。原书十卷,十五篇。至明散佚。今存六卷,共十四篇,辑自《永乐大典》。前有元人叶森至正三年(1343)序,述其作意,并列十四篇之目为:兴王、箴戒、后妃,终制、戒子、聚书、二南五霸、说蕃、立言(上下)、著书、捷对、志怪、杂记(上下)、自序。其中《二南五霸》篇有目无文,仅存三条,皆与《说蕃》同,疑为后人误分,非原有之目,晁氏读书志,亦无此目。此书内容广泛,所引之周秦古籍,有为近世所未见者。其中大量创世神话传说和后世的山精水怪故事,都有文学价值。而谓优师技巧,作木人献周穆王,“趋走俯仰如人,锁其颐财可语,捧其手则可舞,当是机械人最早的记载。其立言篇更大量搜集具有哲理性的格言。从戒子篇所载“御寒莫如重裘,止谤莫若自修”看,他还是个开明皇帝。惜其早死。有《知不足斋丛书》本,《百子全书》本。
更多
书评  · 87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76843
翻开《金楼子》的竹简,仿佛能触摸到南朝梁代萧绎那颗矛盾而炽热的心。这部由帝王亲撰的著作,既承载着庙堂之高的政治智慧,又流淌着江湖之远的文人情怀,在千年的时光长河中依然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萧绎在《立言篇》中写道:"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这哪里像是一位帝王的口吻?分明是文人骨子里的清高自许。但正是这种矛盾性,让《金楼子》跳出了传统帝王著作的窠臼。当他在宫闱深处写下"君子处世,树德建言"时,我分明看见一个被龙袍束缚的灵魂在宣纸上挣扎。这种真实的人格分裂,反而让现代读者产生奇妙的共鸣——我们何尝不是每天都在理想与现实间苦苦周旋? 书中那些看似零散的处世箴言,细读之下会发现惊人的系统性。"欲知其人,观其所使"与"采玉者破石拔玉,选士者弃恶取善"形成奇妙呼应,道出了识人用人的完整方法论。萧绎将帝王心术与文人雅趣熔于一炉,就像用青铜器煮茶,既有庙堂的庄重,又不失山林的清逸。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让严肃的政治智慧变得可亲可触。 最打动我的莫过于《戒子篇》中那些带着体温的嘱咐。"年方三十,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这样的句子,褪去了圣贤训诫的冰冷外壳,倒像是邻家父兄的夜话。当他说"凡人各贤其妻子"时,那种对人性弱点的宽容理解,让人想起钱钟书《围城》里的幽默洞察。这种跨越时空的人性共鸣,正是古典智慧最珍贵的部分。 《金楼子》的独特魅力在于它的"不纯粹"。它不像《论语》那样纯粹地崇高,也不像《世说新语》那样纯粹地洒脱。萧绎在书中时而摆出帝王架势,时而露出文人本色,有时甚至流露出普通人的软弱。但正是这种混杂特质,反而让当代读者感到亲切——我们每天不也是在各种社会角色中切换吗?这种真实感,让那些古老的智慧突然有了温度。 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今天,《金楼子》的杂糅文体反而显出预见性。它像一本古代的朋友圈文集,既有治国理政的"长文章",也有生活感悟的"状态更新",甚至夹杂着读书笔记和收藏心得。这种自由的表达方式,意外地契合了当代人的阅读习惯。当看到萧绎详细记录如何鉴别墨锭优劣时,我不禁会心一笑——原来这位帝王也是个不折不扣的"文具控"。 掩卷沉思,《金楼子》最珍贵的或许不是那些具体的处世智慧,而是萧绎在书中展现的完整人格。那个既想当明君又要做文豪的萧绎,那个在权力与艺术间摇摆的萧绎,那个会为一方好墨欣喜若狂也会为民生多艰忧心忡忡的萧绎,通过纸页与我们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这种真实感,让古典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变成了可以握在手中的活物。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66167
哎!这才是真学问啊!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金楼子》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