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越笔记
知书房
南越笔记
李调元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2
发表书评
《南越笔记》里记录的那些岭南先民开荒的故事,在今天看依然很有启发。当时的环境那么艰苦,瘴气弥漫,野兽出没,可他们硬是靠着一股韧劲把荒地变成了良田。这说明只要肯坚持,再难的事情也能做成。
书里写到一个细节特别打动人。有个老农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干活,别人问他为什么这么拼命,他说"地不会自己变好,但人可以让它变好"。这种朴实的想法,比任何大道理都管用。还有那些结伴垦荒的村民,谁家有事大家都会帮忙,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现在也很需要。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地人对新作物的态度。他们不排斥外来物种,而是想方设法让它们适应本地水土。比如把北方的小麦改良成适合岭南种植的品种,这种开放务实的态度,正是我们现在最缺少的。他们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从来不抱怨条件差。
书中还写到很多普通人如何克服困难的故事。有个寡妇独自养活三个孩子,靠种桑养蚕撑起一个家。这些真实的事例告诉我们,困境中的人只要不放弃,总能找到出路。
读《南越笔记》时总觉掌心贴着岭南潮湿的苔藓,那些被岁月腌渍的岭南旧事在字里行间泛着琥珀色的光。李调元用笔尖蘸着珠江的水汽写字,把疍民船歌的起伏、荔枝林里的蝉噪都钉在了纸上,让人读着读着就听见了三百年前木棉树爆荚的声响。
岭南人嚼槟榔的习俗写得极妙。红唇白齿间滚动的不是果核,是渗透到骨子里的生存哲学。见过东莞老农嚼槟榔的样子,皱成核桃的脸突然舒展开,仿佛苦日子里也能榨出甜浆来。书中记载商贾用槟榔定姻缘的旧俗,如今茶楼里早没了这种风流,倒是街头巷尾还留着"敬槟榔"的客套话,像枚褪色的铜钱卡在现代生活的齿轮里。
最动人处是写珠江潮信。作者趴在十三行码头看洋船的模样,活像孩童注视着神话里的巨兽。当时只道是寻常的贸易场景,现在读来却成了历史转折的胎动。那些被记录下来的丝绸瓷器,终究比不过一句"洋人畏岭南瘴气,以烈酒搽身"的闲笔更有味道。我曾在沙面岛抚摸过当年的花岗岩廊柱,忽然懂得所谓历史,不过是无数个这样的细节发酵而成的老酒。
书中记载的"食槟榔可避瘴气"之说,如今看来是可爱的谬误。但这恰恰暴露了文字最珍贵的质地——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认知边界,而真实的生活永远在边界之外野蛮生长。就像书中描述的"一艇灯火,全家浮生"的疍民,他们的悲欢从来不在史官的朱笔之下,却在渔歌的转调里活了下来。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雨正模仿着书中描述的岭南梅雨。忽然惊觉我们与历史之间,永远隔着一层潮湿的雾气。那些被记录的、被遗忘的,最终都像珠江上的货船,载着各自的因果驶向时间的深海。而好的笔记文学,就是留在岸上的水痕,让后来者能从褪色的印记里,打捞起整个时代的体温。
有人从《南越笔记》里看到岭南风物的珍贵记录。我却只读到一本堆砌地方传说的杂记。文人总爱吹嘘它保存了地方文化,但翻来翻去都是些道听途说的零碎。它不是史书,也不是方志,就是古代读书人随手记的流水账。现在人硬要把它包装成文化瑰宝,真是可笑。这种东拼西凑的笔记根本谈不上什么学术价值。我们总说弘扬传统文化,但也要分清楚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盲目追捧古人留下的每一页纸,只会显出我们的幼稚。
这本真的太好了,值得一读。
读后就懂,能坚持更好。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