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西线无战事
西线无战事
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

西线无战事

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  

《西线无战事》由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于20世纪20年代末创作。小说生动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士兵们的惨烈经历,聚焦战争对一代年轻人身心的摧残。主角保罗·博迈尔和战友们在壕沟战中艰难求存,面对失去、求生,以及对曾经向往的荣耀的幻灭。 小说开篇展现了保罗与友人在前线后难得休憩的片刻,他们享受丰盛的餐食,感受战友间的深厚情谊,这是战火中的一缕安宁。然而,在这片刻的平静中,战争的残酷和巨大牺牲的阴影依然挥之不去。随着保罗回忆过去的经历,士兵们之间的紧密关系跃然纸上,彰显彼此的共同磨难以及战争对他们的身份认同产生的深远影响。 通过他们的互动,开篇营造出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剖析战争带来的毁灭性影响,同时批判那些被灌输的关于战争的浪漫幻想。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2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25265
面对《西线无战事》,所有的战争赞美都显得如此虚伪。最真实的战场就是赤裸裸的死亡,作者写出来了,我们这些活在和平年代的人还有什么可辩解的呢? 很少看一本书能让人这么难受。那不是阅读的乐趣,是一种折磨。现在这种折磨又回来了。 这是一部战争小说,也是一部反战宣言,更是一代人的血泪控诉。 从第一章到第五章,作者描写了保罗和他的同学们被爱国主义口号欺骗,满怀热情地参军。这些天真的年轻人很快发现战场和教官说的完全不一样。他们经历了饥饿、恐惧和第一次杀人。 从第六章开始,战争的真实面目彻底暴露。战友一个接一个死去,活着的人变得麻木。保罗休假回家时发现,后方的人根本不懂前线的痛苦。他们只会高谈阔论"为国捐躯"的荣耀。 所有战争描写都那么直接,没有修饰。机枪扫射就是把人打成碎肉,毒气战就是让人肺都烂掉。就是这么简单的事实,却总有人假装看不见。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64719
真正的战争从来不在报纸头条里,而在士兵的靴子里。保罗和他的同学们被爱国主义口号送上战场,却发现教科书里的英雄主义全是谎言。他们每天在战壕里和老鼠抢面包,看着同伴被炸成碎块。活下来的人学会了用麻木保护自己,但再也回不到正常社会。战场教会他们杀人,却没教他们如何继续做人。最后保罗死在一个平静的午后,战报上只写着"西线无战事"。这就是战争的真实代价。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56412
压抑太过,心如死灰。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76374
"如果读过《西线无战事》,就会明白所有战争影片都是童话。"海明威的这句话道出了这部作品的残酷本质。没有雷马克笔下战壕里腐烂的尸体和破碎的青春,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理解一战的荒谬与残忍。这部小说不仅是反战文学的巅峰,更像一记重锤,将所谓的"爱国主义"面具砸得粉碎。 主人公保罗和他的同学们让我想起《1942》中的那些孩子,本应在教室里背诵诗歌的年纪,却被扔进血肉横飞的战场。雷马克的笔触如此冷静,反而让每个场景都显得更为刺目——饥饿的士兵争抢泔水,垂死的战马在无人区哀鸣,这些画面比任何控诉都更有力。 说说我的阅读体验吧。最震撼的是雷马克对战争日常化的描写,士兵们不是在战斗,而是在生存。他们谈论的不是荣誉,而是面包和虱子。这种真实感让那些英雄主义的战争叙事显得如此可笑。不过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我们这代人"的独白略显刻意,就像作者生怕读者体会不到那种代际断裂的创伤。 不得不承认,读到战地医院那段时我放下了书。截肢的伤口里爬满蛆虫的描写太过具象,让人生理性不适。但这正是雷马克想要的效果——他不要你同情,他要你呕吐。 经典之所以沉重,在于它不仅是历史,更是一面镜子。当看到保罗休假回家时与平民世界的格格不入,我突然理解了现代社会中退伍军人的困境。有些创伤永远不会愈合,就像书中那句:"我们不再是青年,我们不愿再要这个世界。"这种幻灭感,在百年后的今天依然锋利如初。 合上书时,窗外的鸟鸣显得格外刺耳。我们这些从未闻过毒气味道的人,有什么资格谈论和平?雷马克留给我们的不是答案,而是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49414
"他于1918年10月阵亡,那天整个前线如此平静,以至于军报上只写着这样一句话:西线无战事。"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