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六计
知书房
三十六计
佚名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2
发表书评
初次翻阅《三十六计》,只觉得是本讲兵法的古书,离现代生活很遥远。直到某次职场遭遇困境,重读时才发现其中蕴含的智慧远超想象。这部相传为南朝佚名所作的兵书,用三十六个成语般精炼的计策,道破了人性博弈的永恒规律。
全书按"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分类,像一套完整的生存策略体系。开篇"瞒天过海"就给我当头棒喝——原来示弱藏拙不是退缩,而是为了积蓄力量。这让我想起刚入职时假装不懂某些工作,实则暗中观察学习,最终在适当时机展现能力的经历。计谋不是狡诈,而是对时机的精准把握。
"围魏救赵"这计特别触动我。去年部门资源争夺战时,组长没有直接对抗强势的A组,而是协助B组提升业绩,最终迫使A组主动寻求合作。这种曲线思维让我明白,解决问题往往需要跳出直线对撞的惯性。生活中与其硬碰硬,不如寻找杠杆支点。
最让我会心一笑的是"借刀杀人"。当然不是字面意义的血腥,而是指借力打力的智慧。就像上周说服固执的客户,我特意安排他与行业权威偶遇,让第三方观点替我完成说服。这种不露痕迹的引导艺术,比直接争辩有效十倍。
"以逸待劳"则彻底改变了我加班文化。过去总把自己累垮来证明努力,现在学会在项目初期保存实力,关键时刻才全力出击。这不仅提高效率,更赢得"靠谱"的评价。原来真正的聪明人,都懂得管理精力的节奏。
不过要数最实用的,当属"走为上"。年轻时总把坚持当作美德,现在才明白战略性撤退的智慧。去年果断放弃耗损严重的项目,转投新领域反而打开局面。这计教会我:退场不是失败,而是为了更好的进场。
有人批评《三十六计》过于功利,但我认为这是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就像"笑里藏刀"不是教人虚伪,而是提醒真诚也需要策略。在商业谈判中,温和的态度与坚定的底线从来都不矛盾。
现代人常觉得古籍过时,可当我用"调虎离山"化解办公室政治,用"釜底抽薪"解决供应商纠纷时,不得不惊叹这些策略的永恒价值。它们不是教条,而是需要结合现实的思维工具。就像下棋,背熟棋谱不如理解棋理。
当然阅读时要避免机械套用。我曾错误地把"反间计"用在团队管理中,结果适得其反。后来明白计谋是双刃剑,关键在发心。用于正当防卫就是智慧,用于算计他人就成阴谋。
这本书最珍贵处在于培养策略思维。它教会我观察形势要像"隔岸观火",处理关系要懂"李代桃僵",面对竞争要知道"擒贼擒王"。这些智慧用在职场晋升、商业谈判甚至家庭教育中都屡试不爽。
放下书本再看生活,突然发现处处是看不见的战场。同事间的默契配合暗合"连环计",商业合作中的利益平衡恰似"远交近攻"。那些曾让我困惑的人际难题,原来先人都给出过精妙解法。
不过要提醒的是,计谋永远替代不了真诚。《三十六计》的更高境界,是让我们看懂套路而不沉迷套路。就像真正的高手,最终追求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格局。读罢掩卷,忽然觉得手中握着的不是兵书,而是一面照见人性与智慧的明镜。
《三十六计》以"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六套奇谋妙策,道尽兵家诡道之精髓,堪称中华谋略文化的活化石。
《三十六计》这部中国古代军事奇书,堪称谋略智慧的集大成者。它不同于那些高谈阔论的兵法理论,而是将战场上的诡道之术提炼成三十六个精妙绝伦的计策,每一计都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直指人性弱点和战争本质。读这部书时,我常惊叹于古人将复杂战局简化为"瞒天过海"、"围魏救赵"这样生动形象的成语,这不仅是军事智慧,更是一种独特的东方思维艺术。
全书可分为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六大类。这种分类本身就体现了中国古人辩证的军事思想——不仅教人如何取胜,更教人如何在劣势中周旋。胜战计中的"声东击西"、"无中生有"堪称军事欺骗的典范。特别是"无中生有"一计,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心理战原理。当年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就是此计的完美演绎,硬是从敌人那里"借"来了十万支箭,这等智慧怎能不让人拍案叫绝?
敌战计和攻战计则展现了更为主动的进攻思维。"调虎离山"、"欲擒故纵"这些计策,读来总让我想起战国时期那些精彩绝伦的战役。特别是"抛砖引玉"一计,表面上是舍小求大,实则暗含以退为进的哲学。这让我联想到商业谈判中的让利策略,看似吃亏,实则是在布局更大的利益。古人的智慧穿越时空,至今仍在各个领域闪烁着光芒。
混战计和并战计部分最见功力。"釜底抽薪"、"远交近攻"这些计策,展现了在大国博弈中的深谋远虑。秦始皇统一六国时采用的策略,不就是"远交近攻"的完美实践吗?而"假道伐虢"更是将借力打力的艺术发挥到极致。读这些计策时,我常感叹古人将复杂的地缘政治简化为如此精炼的成语,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正是东方智慧的精髓所在。
败战计部分尤其令人叹服。在绝对劣势下,"走为上"这种看似简单的撤退策略,实则包含着"留得青山在"的大智慧。而"空城计"更是将心理战玩到极致,诸葛亮在西城仅凭一张琴就吓退司马懿大军的故事,至今读来仍让人热血沸腾。这些计策告诉我们,真正的智者不仅懂得如何取胜,更懂得如何在失败中保存实力。
《三十六计》最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是军事策略,更是一种处世哲学。每当我重读"借刀杀人"、"趁火打劫"这些计策时,都能在现代商业竞争、人际交往中找到对应的智慧。比如"连环计"讲究的就是环环相扣的布局思维,这种系统性思考方式,放在今天的企业战略中依然适用。而"反间计"对人性弱点的把握,更是超越了时代局限。
作为中国人,我深深为祖先留下的这份智慧遗产感到自豪。在西方人研究《战争论》的时候,我们的祖先早已把战争艺术提炼成三十六个精妙的成语。这种将复杂军事理论生活化、艺术化的能力,正是中华文明独特的魅力所在。《三十六计》不仅是一部兵书,更是一本人生指南,它教会我们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清醒,在困境中找到出路。每次重读,都能有新的领悟,这大概就是经典永恒的魅力吧。
翻开《三十六计》,常见的解读都在分析谋略的精妙。我却更在意那些使用计谋的人。他们明知道自己在骗人,也要硬着头皮往下演。这种无奈比计策本身更让人触动。特别是“走为上”这一计,很多人觉得这是懦弱,但有时候能认清形势及时撤退,反而需要更大的勇气。生活里哪有那么多非黑即白的选择,有时候装傻充愣也是种智慧。
三十六计妙啊,老祖宗真会玩。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