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初刻拍案惊奇
初刻拍案惊奇
凌濛初

初刻拍案惊奇

凌濛初  

《初刻拍案惊奇》是明朝末年凌濛初编著的拟话本小说集。正式成书于1627年(明天启七年),尚友堂书坊于翌年1628年刊行。该书共有短篇小说78篇,杂剧一个,它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拟话本”形式,描写了众多引人人胜的故事,如商人由厄运而致富,读书人由贫寒而成名;清官们断案如神,贪吏们枉法如虎;恶棍们奸淫揽讼,骗子们尔虞我诈;青年们怎样追求忠贞不二的爱情,而封建礼教又如何制造婚姻悲剧。语言通俗简练;情节曲折起伏,扑朔迷离,却又合乎情理;人物内心刻画细致入微,艺术形象栩栩如生。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9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68746
在传统道德观念根深蒂固的时代,凌濛初笔下那些市井人物的选择仍然能给现代人启发。这些故事告诉我们,普通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书中的主角都不是什么大人物,他们面临的问题也很普通,比如被骗、被冤枉、遇到不公平的事。但重要的是他们都没有放弃,而是想尽办法解决问题。 我看这本书时最感动的是那些小人物的坚持。比如有个卖油郎,他攒了很久的钱想娶心爱的姑娘,结果钱被偷了。但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继续努力工作。还有个书生,被人陷害入狱,他在狱中也不忘读书。这些人的故事很真实,他们的成功不是因为运气好,而是因为不放弃。 书里还有很多有意思的细节。比如有个当铺老板,表面上很凶,其实偷偷帮助穷人。有个县官,看起来糊涂,其实心里明白得很。这些细节让古代人变得鲜活起来,就像我们身边的朋友一样。他们的故事证明,不管在什么时代,努力和坚持都是值得的。
2025年07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56697
翻开《初刻拍案惊奇》,忽然觉得古人写的故事和现在的人也没什么不同。那时候的人为了钱可以杀人,为了情可以骗人,为了官位可以害人。现在的人做这些事,手段更厉害,花样更多。书里的故事看起来很荒唐,但仔细想想,每天都在发生。 书里的骗子特别多。有的假装神仙,有的假装官员,有的假装有钱人。他们骗人的办法很简单,就是利用人的贪心。现在的人也一样,网上到处是骗子,他们用更高级的办法骗人。人总是贪小便宜,结果吃了大亏。 书里写了很多男女之间的事。那时候的女人很可怜,男人想娶就娶,想休就休。现在好像女人地位高了,但仔细看,很多女人还是被男人骗。有的为了钱,有的为了情,最后都吃亏。 书里还写了很多做官的事。那时候的官没有几个干净的,都是想着怎么捞钱。现在的官也好不到哪去,新闻里经常看到被抓的。人一当官就变,这个道理几百年都没变。 看这些故事的时候,觉得人真的很奇怪。明明知道是错的,还是要做。明明知道会倒霉,还是要试。现在的人看这些故事,可能觉得古人真傻。其实现在的人更傻,因为古人写的教训,现在的人根本不想学。
2025年07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65062
有人从《初刻拍案惊奇》里看到"善恶到头终有报"的天理昭彰,有人却读出"人心叵测"的世态炎凉。而我翻着这些泛黄的篇章,只觉恍惚——那些离奇故事里的忠奸善恶,竟与当下光怪陆离的现实渐渐重合。四百年前的笔墨勾勒出的人性迷宫,如今我们仍在其中跌撞。当话本里的因果报应遇上现实中的荒诞不经,那些"惊奇"终成了照见现代的镜子,却照得人愈发看不清前路。古人的醒世恒言,在霓虹闪烁的街角碎成了一地迷茫。
2025年07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76969
凌濛初才高而笔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非独著小说,亦且寄怀抱;话本布局精巧而叙事流利,铺陈情节,敷衍世情,而少雕琢,故文多畅,当并观《三言》以窥明代市井、体察人心,又宜兼读李渔、冯梦龙、蒲松龄诸家。若不欲深究文心,亦可优游故事情趣。《转运汉巧遇洞庭红》一篇,“倒运”与“转运”相映成趣,依市井智慧解“时来运转”,依文人笔墨写“否极泰来”,各版沿袭话本神髓不改,至现代改编犹存谐谑风味。读其书如入勾栏瓦舍,但见贩夫走卒皆有血性,闺阁女子亦具胆识,市井烟火中自有人间至味。尤妙在每回开场诗暗藏机锋,煞尾处忽作冷眼旁观,这等笔法非洞明世事者不能为。
2025年07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29522
读完《初刻拍案惊奇》,一时竟不知如何评价这部奇书。只觉得它像一坛陈年老酒,初尝辛辣,回味却绵长。凌濛初的笔下有股子烟火气,市井百态被他写得活灵活现,却又透着几分文人的狡黠。若论话本小说的典范,此书比《三言》更见功力。所谓"惊奇",其实不过是把世间常态写得令人惊心罢了。 凌濛初的叙事结构极讲究,每个故事都像精心设计的九连环,看似随意,实则环环相扣。他写市井小民,却比许多写帝王将相的小说更有味道。那些贪官、商贾、书生、妓女,在他笔下都活了过来,连说话都带着各自的身份气。不过有时觉得他太过刻意追求"奇"字,某些情节转折略显生硬,反而不如冯梦龙来得自然。 此书最可贵处,在于凌濛初对世情的洞察。他写人性善恶,不故作高深,也不刻意说教,只是把故事摊开给你看。那些因果报应,读来竟不觉迂腐,反倒显出几分黑色幽默。比起《二拍》中过多的道德说教,初刻的笔调更为克制,也更为老辣。不过书中对女性的描写,终究难脱时代窠臼,这是今人读来最觉刺眼之处。
2025年07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