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游记
知书房
西游记
吴承恩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9
发表书评
西天取经的人多看看。后面我内心迷茫的时候还会再翻的书。修行路上处处是陷阱。万事皆有报应。但行取经,莫问真假,降妖除魔手沾鲜血,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多消灭几个妖怪。妖怪待我如何,是我的劫数。我待妖怪如何,是我的选择。慈悲是取经路上最大的谎言。保持警惕心,常举金箍棒,常怀猜忌之心,西天路上,先把命保住,修好自己的命,首先自己先做一个心狠手辣有手段的和尚,如果有一天我收了徒弟,我会首先教徒弟冷酷,多疑,狡诈,我会灌输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让他成为最精明最不容易死的猴子。希望他活到取得真经那天。
不论怎么样,当你打败妖怪的时候,要准备逃跑,要常作被报复的准备。即使平安无事的时候,也要多多想到暗算偷袭。即使吃饱喝足的时候,也要想到下顿没着落。即使妖怪对你示好,也要想想它肚子里打的什么算盘。即使快到西天的时候,也要提防最后一难。即使已经成佛了,还是要看到更厉害的佛,要意识到自己的法力其实差得远。
唐僧的善良害死了多少无辜。孙悟空的忠心换来了多少紧箍咒。猪八戒的贪吃误了多少事。沙僧的沉默纵容了多少恶。如来的一句考验死了多少生灵。观音的慈悲救不了该死的人。取经路上流的血比写的经书还多。念的经超度的亡魂不如打死的妖怪多。
真经取回来又怎样。大唐该乱的还是乱。百姓该苦的还是苦。妖怪该吃的还是吃。神仙该不管的还是不管。西天不过是另一个名利场。取经不过是场精心策划的表演。
古人读西游,在悟道修真,明心见性。今人看西游,在追打戏谑,图个热闹。古之读者能从石猴出世见天地造化,从取经路上参禅机佛理。今之观众只盯着大圣打妖怪,看个特效场面。
古之学者读西游,如张伯端悟金丹大道,白玉蟾参性命双修。今之读者看西游,如小儿看动画片,只知孙悟空会七十二变。古时文人能从三藏收徒见师徒伦理,从八十一难观人生困厄。今人只道是神话故事,看过便罢。
细看书中人物,唐僧虚伪做作,遇事只会念紧箍咒。悟空野性难驯,不过是只厉害的猴子。八戒贪吃好色,沙僧木讷无能。这般人物也能成佛作祖,实在可笑。
书中情节更是荒诞。神仙纵容坐骑下界为妖,事后一句"孽畜"了事。妖魔吃人作恶,收服后还能回天庭当差。这般是非不分,善恶不明的故事,竟被奉为经典。
取经路上,全靠神仙暗中相助。遇到困难就请菩萨,打不过就找如来。这般投机取巧,哪有什么修行可言。所谓九九八一难,不过是走个过场。
有人说过,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它永远不过时。吴承恩写《西游记》的时候,可能没想到这本书会流传几百年。现在看这本书,依然能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唐僧取经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仔细看会发现,这本书不只是讲打妖怪。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来,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这个过程很像一个人的成长。开始什么都不怕,后来吃了亏,才明白有些事情不能乱来。
猪八戒和沙僧也有意思。猪八戒贪吃好色,沙僧老实巴交。他们跟着唐僧,一路都在改变。特别是猪八戒,虽然毛病多,但关键时候从不掉链子。这让我想到现实中的人,谁没有缺点呢?重要的是能一起往前走。
取经路上遇到的妖怪,很多都有背景。这很像现实生活。有些问题表面上看很简单,背后其实很复杂。孙悟空经常要去找神仙帮忙,说明解决问题不能光靠蛮力。
我小时候看《西游记》,只觉得打妖怪好玩。现在再看,发现吴承恩写得很深刻。他把人性、社会、道理都藏在故事里。比如三打白骨精那段,唐僧不相信孙悟空,结果自己吃亏。这个道理现在也适用。
最近重读火焰山那回。牛魔王和铁扇公主的故事,不只是打斗。他们之间有感情,有矛盾,和普通人一样。这些细节让神话人物变得真实。
《西游记》里有很多这样的细节。每次看都能发现新东西。这可能就是经典的力量。它不只是讲故事,还在讲人生。
在取经神话的表象之下,《西游记》展现的深层哲思从未过时:当理想主义遭遇现实困境,当信仰面临世俗考验,这支取经队伍的故事依然能给我们以现代启示。真正的修行不在于降服多少妖魔,而在于战胜内心的贪嗔痴慢疑。唐僧的迂腐与执着、悟空的桀骜与忠诚、八戒的惫懒与真性情、沙僧的沉默与坚韧,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人性图谱。
最令人着迷的莫过于那些生动的细节描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时,会伸手接住牧童给的野果;唐僧在女儿国面对情劫时,额头沁出的细汗比任何说教都更真实;八戒偷懒被拆穿时,那副讪笑的模样活脱脱像个做错事的孩子。这些瞬间让神魔故事有了人间温度,让取经路上的每一次劫难都成为照见人性的镜子。
吴承恩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用妖魔横行的取经路隐喻了每个人的生命历程。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师徒四人,更是自己内心那个时而坚定时而动摇的"取经人"。那些看似荒诞的劫难,何尝不是我们都会遭遇的诱惑与考验?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才是西游故事历久弥新的根本原因。
《西游记》表面是取经故事,实际上暴露了人性在规则下的扭曲。唐僧团队一路降妖除魔,但那些妖怪多数是天庭神仙的坐骑或童子。这说明天庭本身管理混乱,神仙放纵下属为祸人间。取经团队消灭妖怪,本质上是在帮天庭擦屁股。
孙悟空从大闹天宫到戴上紧箍咒,是典型的驯化过程。他原本追求自由,最后却变成体制的维护者。紧箍咒代表强制约束,说明佛教需要用暴力手段才能让人服从。如来镇压孙悟空五百年,和玉帝用天庭镇压孙悟空没有本质区别。
唐僧这个角色最虚伪。他口口声声慈悲为怀,但对孙悟空念紧箍咒时毫不手软。他的慈悲是有条件的,只对听话的人施舍。取经路上他多次因为愚蠢差点害死徒弟,说明领导层往往是最无能的。
猪八戒和沙僧更可笑。他们原本是天庭高官,犯错被贬后立即改换门庭。这说明所谓忠诚都是假的,利益才是关键。佛教收留他们,不过是看中他们的战斗力。整个取经团队就是利益组合,根本不是因为信仰聚集。
取经路上的磨难都是安排好的。如来早就能直接把经书送到东土,非要折腾这一趟。这是典型的官僚作风,用形式主义证明自己的价值。九九八十一难的数字游戏,暴露了佛教对形式的执着远超对实质的追求。
《西游记》最可悲的是,它把压迫包装成修行。孙悟空被驯化叫"成佛",唐僧的虚伪叫"慈悲",天庭的腐败叫"劫难"。整个故事告诉人们:反抗没有用,最终都要被体制收编。这不是励志故事,而是驯化手册。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