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南北史演义
南北史演义
蔡东藩

南北史演义

蔡东藩  

《南北史演义》是蔡东藩著作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系列书之一。该书叙述了南北朝一百七十年间由分裂到对峙统一的史实,观点平实,内容丰富,论述有法,用语雅洁,自评自注,理趣兼备,洵为通俗史著的经典。该书取材谨慎,主本信史,旁征野史,可以让人入门民族历史。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26498
翻来覆去那点破事,皇帝轮流做。南朝北朝写来写去,不就是你打我我打你?啰啰嗦嗦几十万字,看得人昏昏欲睡。作者怕不是只会复制粘贴史料吧?要我说,这破书还不如小学生写的流水账日记有意思。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82255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17012
中华历史长卷中,《南北史演义》如一颗尘封的明珠,拂去时间的灰烬依然熠熠生辉。这部演义小说将南北朝三百年风云变幻浓缩于纸页之间,其叙事之宏阔堪比《三国》,谋略之机变不输《战国》,而人物命运之跌宕又令人想起《水浒》中的星芒陨落。读罢掩卷,仿佛亲历了那个"分久必合"的历史转角,看尽帝王将相的棋局,也尝遍黎民百姓的辛酸。 演义笔法最妙处在于虚实相生。高欢夜梦白龙入怀的传说,宇文泰得谶语"十八子"的轶事,这些稗官野史为冰冷史册注入了民间叙事的温度。特别是写到侯景之乱时,金陵城内"人相食"的惨状与梁武帝被困台城仍诵经不辍的细节形成尖锐对比,这种带有黑色幽默的笔触,让历史不再是枯燥的年表,而成了血肉丰满的戏剧。我个人最欣赏对陈霸先的刻画,这位从寒门跃上帝位的枭雄,其发迹史简直是一部古代版职场逆袭手册。 但演义终究难逃时代的局限。对女性角色的处理仍停留在"红颜祸水"的窠臼中,冯小怜、张丽华这些历史人物被简单贴上亡国妖姬的标签。当读到北齐后主为宠妃大兴土木时,不禁想:若作者能像现代史家那样探究背后复杂的权力博弈,而非归罪于"女色误国",这部作品的思想深度会更上一层。不过站在古人立场想想,这种道德评判或许正是演义区别于正史的民间特色。 金戈铁马间藏着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慕容垂复国时老泪纵横的模样,拓跋宏推行汉化时遭遇的激烈反对,这些片段比宏大的战争场面更触动人心。尤其喜欢作者描写文化碰撞的段落,比如鲜卑贵族学汉人敷粉薰衣的滑稽场景,让人在历史沉重感中会心一笑。这种举重若轻的笔法,正是演义体区别于正史的独特魅力。 掩卷时恰如目睹一场浩瀚的星河变迁,那些璀璨的将星终究化作史书上的几行墨迹。但演义赋予了它们第二次生命,让尔朱荣的骁勇、斛律光的忠贞、兰陵王的俊美都成为可感可知的艺术形象。最后想借这段烽烟岁月给今人的启示:历史从来不是单线程的进步,而是充满偶然与选择的迷宫,正如书中那句"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读史者当常怀敬畏之心。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63928
很久没有读这种充满权谋算计的历史演义了,翻开蔡东藩的《南北史演义》,扑面而来的不是金戈铁马的壮烈,而是令人窒息的权力倾轧。朋友说这套书还原了真实历史,可读着读着,却觉得连虚构的小说都不敢这么写——那些衣冠楚楚的帝王将相,骨子里尽是些嗜血的野兽。 "无毒不丈夫"成了贯穿全书的潜台词。南朝刘宋的皇子们互相残杀时,连襁褓中的婴儿都不放过;北朝高欢宇文泰对峙,动不动就诛灭三族。最讽刺的是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士大夫,昨天还在劝谏君王施行仁政,今天就能面不改色地策划灭门惨案。乱世中人命如草芥,这句话在书里被具象化成了一场又一场血色盛宴。 读着这些故事,突然理解为什么有人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蔡东藩笔下的南北朝,把成王败寇的逻辑演绎到了极致。萧衍篡位时夜观天象,陈霸先起兵时梦见金龙——这些鬼话居然都能成为改朝换代的合法性依据。更可笑的是后世史官还一本正经地记录这些"祥瑞",仿佛在给强盗发营业执照。 但最令人作呕的是那些被美化的暴行。兰陵王高长恭戴着面具作战被写成传奇,可谁记得他坑杀降卒时眼都不眨?谢安下棋退敌传为佳话,却没人提他为了巩固地位牺牲了多少寒门子弟。这套书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历史书写中最虚伪的部分:总用华丽的辞藻给肮脏的权力斗争穿衣服。 合上书页时,窗外正是春暖花开。恍惚间觉得,我们与南北朝那些乱世枭雄之间,隔着的不是一千多年的时光,而是永远填不平的人性深渊。当历史沦为胜者的赞美诗,或许我们更该记住那些史书里轻描淡写的"是岁大饥,人相食"。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55383
这部演义可谓糟粕,令人昏昏欲睡。途次可弃,顺读可弃,横竖都是弃。清醒时不必看,昏沉时更不必碰。史家不屑一顾,闲人亦觉无趣。兴高采烈时嫌它败坏心情,忧心忡忡时怕它加重郁结。学历史不如玩麻将,读演义不如看广告。所谓英雄事迹不过是添油加醋的市井闲话,所谓治乱兴衰统统是哗众取宠的卑劣把戏。鸡肋至极,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我浪费的光阴!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