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公爵的子女
公爵的子女

公爵的子女

安东尼·特罗洛普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金雀花帕利瑟,全能公爵和英国前首相,丧偶并悲痛欲绝。他努力适应没有心爱的格伦科拉夫人的生活,努力指导和支持他的三个成年子女。然而,帕利瑟很快发现,他自己对他们的计划与他们的愿望大不相同。他的两个儿子耻辱地从大学被送走,很快就开始负债累累。与此同时,他唯一的女儿热切地渴望违背父亲的意愿嫁给一个县乡绅的穷儿子。但是,虽然公爵对三人最亲切的愿望一一受挫,但他最终明白父母可以向自己的孩子学习。帕利瑟小说的最后一卷《公爵的孩子们》是对财富、自豪感以及最终爱的力量的引人入胜的探索。
更多
书评  · 20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65579
实在想不明白《公爵的子女》为何会被奉为维多利亚时代的经典。特罗洛普笔下的故事就像一杯温吞的茶水,既不烫口也不冰凉,就这么不咸不淡地讲述着一个贵族家庭的琐事。那些所谓的"社会观察"不过是把当时英国上流社会的陈规陋习又复述了一遍,既没有狄更斯式的犀利讽刺,也没有乔治·艾略特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整本书读下来,就像在参加一场永远结束不了的下午茶会,听着邻座的老绅士絮絮叨叨地谈论着谁家女儿该嫁给谁。 最令人难以忍受的是特罗洛普对待人物的方式。他把每个角色都变成了道德说教的傀儡,非要在每个转折处都塞进几句人生箴言。当格伦科拉公爵在书房里踱步思考时,我们仿佛能看见作者就站在他身后,迫不及待地要通过这个角色之口向我们传授处世之道。这种赤裸裸的说教让人想起学校里那些喜欢在课堂上高谈阔论的教授——他们总以为自己掌握着真理,却不知道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沉默里。 说到对贵族生活的描写,特罗洛普的笔触未免太过温顺。他像是个受邀参加晚宴的客人,明明看见了主人家的种种不堪,却还要装作若无其事地称赞银餐具擦得真亮。相比之下,同时代的萨克雷在《名利场》里展现的讽刺锋芒才真正刺中了那个时代的要害。特罗洛普对贵族阶层的批评总是欲言又止,就像用羽毛轻轻拂过,生怕真的弄疼了谁。 更可笑的是书中那些所谓的"爱情故事"。特罗洛普把婚姻写成了一场精心计算的商业谈判,却偏要给它披上浪漫的外衣。当玛丽·帕利泽在权衡是否要嫁给那个有钱的老头时,作者居然还要我们相信这是出于真爱。这种虚伪的叙事让人想起那些在拍卖会上叫价的商人,一边盘算着利润,一边还要假装自己是在为艺术献身。 最讽刺的是,这本书居然成了研究维多利亚时代社会风貌的重要资料。不是因为它的文学价值有多高,而是因为它像一面擦得太亮的镜子,反而清晰地照出了那个时代的伪善。特罗洛普或许无意间成就了这一点:他本想美化贵族生活,却不小心暴露了它的空洞。就像那些保存完好的古董家具,最珍贵的不是它们本身,而是附着在上面的时代尘埃。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公爵的子女》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