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场现形记
知书房
官场现形记
李伯元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4
发表书评
中国讽刺文学的高峰《官场现形记》作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名副其实。(《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和《孽海花》)在中国近代小说里,《官场现形记》是揭露官场黑暗最彻底、也最辛辣的作品,至今读来仍发人深省。《官场现形记》影响之广泛。至于揭露时弊之深刻、讽刺手法之尖锐、人物刻画之生动、语言运用之传神等等,有的是直接模仿学习,更多的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后人。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观察细致入微,描写入木三分。作者笔下的人物个个鲜活,对话句句到位,官场中的种种丑态被揭露得淋漓尽致。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每句话都切中要害,让人拍案叫绝。这种白描手法看似简单,实则功力深厚,堪称"话能道世态炎凉,字可写人间百态"。书中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有的官员贪得无厌,有的官员昏庸无能,有的官员阿谀奉承,有的官员欺上瞒下。每个角色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每段故事都让人似曾相识。作者不直接评判,而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言行让读者看清他们的嘴脸。这种写法比直接批判更有力,也更耐人寻味。(晚清)李伯元的朋友吴趼人评价这部小说"字字都是从血性中流出,句句都从阅历中得来"。这本书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虽然写的是清朝的官场,但今天读来仍然觉得熟悉。官场中的那些陋习,那些潜规则,那些人情世故,似乎百年未变。作者用冷静的笔调描绘出一幅官场百丑图,既不刻意夸张,也不回避现实,这种写实的态度尤其可贵。
读毕《官场现形记》,竟一时语塞,不知该从何处切入评价。这部晚清讽刺小说带来的不是酣畅淋漓的快感,而是针刺般绵密的痛感——它像一面布满蛛网的铜镜,照出官场生态里那些发霉的真相。李伯元用外科手术刀般的笔法,将捐班、候补、钻营这些制度性溃烂层层剖开,其写实功力较之《儒林外史》更显冷峻。吴敬梓尚存温情的幽默,到了李伯元笔下全化作蘸着毒汁的银针。
书中三十多个独立故事犹如三十多块棱镜,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千里为官只为财"的官场逻辑。特别激赏"黄二麻子打抽丰"一节,把候补官员的生存智慧写得入木三分。那些看似夸张的细节——如用靴筒装银子、靠拜帖厚度衡量人情——其实都是对潜规则的精妙白描。不过有些章节流于重复,如同一个讽刺主题的变奏曲演奏过久。若论文学价值,它未必及得上四大谴责小说中的《老残游记》,但作为社会学标本,其鲜活程度令人心惊。
最耐人寻味的是,书中那些荒诞情节在今日读来竟毫不违和。李伯元若活在当下,大概只需将"道台"换成"局长","捐班"改为"萝卜招聘",便是全新的当代官场浮世绘。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恰恰证明了讽刺文学的生命力在于制度病灶的顽固性。
很久没有读这种让人胸口发堵的旧小说了,要不是朋友坚持推荐,我大概永远不会翻开这本《官场现形记》。翻开第一页就闻到一股腐朽味,像是打开了某间尘封百年的衙门档案室。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句老话,从前只当是夸张的讽刺。可当看到书中那些道貌岸然的大人们,在酒席上谈笑风生间就完成了几万两的交易,忽然觉得背脊发凉。最困惑的是,这些情节在今天读来竟有种诡异的熟悉感——那些溜须拍马的技巧,那些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似乎从未真正离开过我们的生活。
李伯元笔下那些官员的嘴脸实在太过鲜活。知府大人前一秒还在公堂上正气凛然地审案,后脚就收下了被告送来的"冰敬"。最可怕的是所有人都觉得这再正常不过,连那些被盘剥的百姓都默认这是"规矩"。我不禁想,这种深入骨髓的腐败,到底是制度的问题,还是人性使然?
读着读着产生一种撕裂感。一方面被作者辛辣的讽刺逗笑,一方面又被现实的映射刺痛。那些捐官鬻爵的把戏,那些"孝敬"的潜规则,在今天换个名目依然存在。书中某个小官说"做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这句赤裸裸的坦白让我愣了好久。
最令人沮丧的是,整本书看下来,几乎找不到一个干净的官员。偶尔出现一两个还算正直的,要么被排挤得丢官罢职,要么最终同流合污。这种全员恶人的设定让人喘不过气,却又不得不承认这就是当时官场的真实写照。
合上书页,窗外正在下雨。突然想起书中某个细节:一位县令为了讨好上司,竟把治下百姓逼得卖儿鬻女。雨滴打在玻璃上的声音,莫名像极了那些无处申冤的百姓的哭声。这本书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写的明明是百年前的故事,却让人忍不住对照当下的某些现象。读完后没有豁然开朗的快感,只有挥之不去的困惑——究竟是我们改变了历史,还是历史在不断地重复自己?
这种困惑或许正是李伯元想要达到的效果。他用夸张的笔法画出一幅官场百丑图,不是为了猎奇,而是要让人在发笑之余,脊背发凉。
看《官场现形记》的时候,会想到《道德经》里说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官场恰恰相反,是"损不足奉有余"。这种反差很有意思。官场里的人都在拼命往上爬,下面的钱和人脉都被抽走,送到上面去了。就像水往低处流是自然规律,但官场里的人非要逆着来,把水往高处抽。
书里那些官员,一个个都在想办法捞钱。他们用的办法很直接,要么收贿赂,要么找关系。看起来是在往上爬,其实是在透支自己的福报。就像做生意一样,前期投入大,后面就要还债。官场里的人也是这样,前期拼命捞,后面就要付出代价。
有意思的是,这种玩法最后都会垮掉。书里写得很清楚,那些贪官最后都没好下场。要么被人举报,要么被更大的官吃掉。这就像《易经》里说的"亢龙有悔",爬得太高就会摔下来。官场里的游戏规则就是这样,谁也别想一直赢。
更关键的是,这种玩法会拖累整个系统。下面的钱被抽光了,事情就没人干了。上面的官越来越肥,下面的百姓越来越穷。整个系统就像一台生锈的机器,迟早要卡死。书里那些故事都在说这个道理,只是用具体的人和事表现出来。
看久了就会发现,官场就像一个大鱼吃小鱼的池塘。每个人都在找机会往上爬,但爬得越高摔得越狠。那些自以为聪明的官员,最后都栽在自己的贪心上。这跟老庄说的"柔弱胜刚强"是一个道理,看起来强势的人往往死得更快。
古之官场讲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今之官场却多"为官一任,聚财一方"。李伯元先生《官场现形记》以嬉笑怒骂之笔,揭橥晚清官场之丑态,至今读来犹觉警醒。书中那些道貌岸然的官员,表面冠冕堂皇,实则蝇营狗苟,将功名富贵奉为圭臬,将民生疾苦视若罔闻。今之官场虽经百年变革,然书中描绘之种种情状,竟仍能在现实中觅得踪影。
书中讽刺最甚者,莫过于捐官一节。目不识丁的商贾,竟能靠银钱开路,摇身一变为父母官。这种"铜臭换顶戴"的荒唐事,在今日虽无其名,却有其实。某些人将官职视为商品,将权力当作筹码,在权钱交易中乐此不疲。更可笑者,书中那些官员说起廉政来头头是道,做起事来却贪得无厌,这种言行不一的本事,至今仍是某些人的拿手好戏。
读至书中描摹官场应酬之章节,尤觉辛辣。官员们终日周旋于酒席之间,把阿谀奉承当作立身之本,将拉帮结派视为晋身之阶。这种官场习气,至今仍在某些地方大行其道。值得深思的是,书中那些官员并非天生奸恶,而是在制度腐蚀下逐渐堕落。这提醒我们,完善制度约束比单纯谴责个人更为重要。
李伯元以白描手法刻画官场百态,看似夸张,实则入木三分。其笔下的官员群像,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折射出人性中某些永恒弱点。今日读者若能从中学到一二,当知权力需受约束,仕途当有底线。为官者若不能守住本心,终将沦为书中那般可笑可悲的角色。读此书,当以史为鉴,更要引以为戒。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