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公案
知书房
刘公案
刘墉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8
发表书评
读书人立身处世,当以明辨是非为要,能持守本心,更当以入世济民为念。刘墉的故事之所以令人百读不厌,正因其展现了读书人该有的风骨。他断案时不拘小节,却从不在大是大非上含糊;他懂得变通,却从不拿原则作交易。这样的处世之道,比那些只会死守教条的腐儒不知高明多少。
为官之道,贵在慎言敏行。刘墉办案时从不多话,每发一言必中肯綮;他更不轻易生事,但遇不平必定挺身而出。这般分寸感,恰似文章之道——案情真相如文章心肾,断案风骨如文章筋骨,引经据典如文章肌肤,判词文采如文章冠冕。读《刘公案》时总在想,若今之为官者能得此三昧,何愁吏治不清明?
人生在世,技艺最要紧。刘墉若只会死读圣贤书,断然写不出那些鞭辟入里的判词。他真正可贵处,在于将圣贤之道化作了断狱的实学。我们如今读书,往往只求功名,却忘了学问本为济世。每念及此,不免怅然。少年人最易受周遭影响,刘墉少时若遇庸师,恐怕也会变成个只会掉书袋的俗吏。幸而他早得明师指点,养成了敏而好学的性子。但即便如此,他在自述中也提到,年至弱冠方知收束心性,三十之后才渐入佳境。这让我想起自己少年时荒废的光阴,如今追悔,已如逝水难收。
读《刘公案》至精彩处,常掩卷长思:刘墉升堂时的肃穆,查案时的专注,判词时的斟酌,处处透着读书人该有的气象。他不疾不徐的言语,不卑不亢的态度,恰似其为人处世的写照。这般风范,在今日浮躁世道中,更显珍贵。
许多读者初遇《刘公案》,总觉其文辞俚俗,叙事琐碎,读之如坠五里雾中。这般困惑,倒与读《尚书》时的"佶屈聱牙"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细究起来,此书原是清代民间说书人的底本,本是市井白话,夹杂着大量当时京畿地区的方言土语。今日读者若以现代白话文的标准去读,自然觉得格格不入,犹如隔着三百年的时光在听胡同里的老太太唠家常。
我初读时,常被那些"浑不吝"、"忒楞楞"之类的词儿绊住脚,更不必说那些早已消失的行当黑话。这情形,恰似章太炎先生所言读《尚书》需先明《尔雅》之理。可惜清代说部至今未有专门的"市井辞典",读者只能凭着零星的注释在字里行间摸索。那些鲜活生动的市声巷语,如今倒成了横亘在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迷障。
最教人怅惘的是书中那些拍案叫绝的细节。说书人描摹市井的功夫实在了得,一个"卖酸枣面儿"的小贩吆喝,都能让人听见前门大街的喧嚣。可偏偏这些最精彩的段落,往往也藏着最多已经死去的语言。读者就像站在琉璃厂的古董摊前,明明看见琳琅满目,却说不清每件器物的来历用途。
这般阅读体验,倒像是破解密码。有时在某个突然通透的瞬间,会恍然看见当年天桥的人来人往。但更多时候,仍是面对着一本熟悉的陌生书,在明白与糊涂之间反复徘徊。或许这正是古典小说的魅力所在——它们永远给读者留着几分若即若离的朦胧,教人既苦恼又沉醉。
不少读者初读《刘公案》,总觉其中判词案牍堆砌如麻,人物对白俚俗难解,殊不知这正是清代公案小说的本色当行之处。此书虽列于通俗文学之列,却暗藏着一把打开清代市井社会的钥匙——那些看似粗鄙的方言切口,恰是当时刑名师爷的真实工作语言,正如《尚书》里的殷周土话,非但不该回避,反而值得细细咀嚼。
记得初遇此书时,我也曾被"攒儿亮"、"捏酸"这类江湖黑话绊住,直到某日在地摊偶得道光年间的《刑案汇览》,两相对照才恍然大悟。书中刘墉审案时脱口而出的"这厮端的刁滑",正是当时衙门里常用的活套子,就像如今法官说的"情节特别恶劣"。清代幕友必读的《办案要略》里就记载,刑名文书讲究"语要如老吏断狱",这种职业习惯自然渗透到公案小说中。
坊间总说读古典小说要备本《古代汉语词典》,我倒觉得读《刘公案》更该配本《燕市俚语》。去年在潘家园淘到本光绪年的《六部成语》,才知书中"开攒儿"指纠众闹事,"放鹰"是设局诈骗,这些当时妇孺皆知的市井隐语,如今倒成了需要破译的密码。想起章太炎先生解《尚书》要借《尔雅》,我们读清代小说何尝不需要回到当年的语境?
真正读懂此书的人,定会从那些斑驳的案牍文字里,嗅出衙门口油浸浸的灯笼味,听见签押房沙沙的翻卷声。那些抱怨语言晦涩的读者,或许还没找到与古人对话的正确方式——就像我们总用普通话思维去听方言戏曲,自然觉得格格不入。若肯放下身段,跟着说书人的惊堂木走进那个世界,自会发现看似粗糙的语言里,跳动着鲜活的民间脉搏。
很久没有读到这种充满正义感的传统公案小说了,偶然在图书馆发现这本《刘公案》,随手翻开就被吸引住了。
以前总觉得古代判案故事都是老套的套路,无非是清官断案、惩恶扬善。但真正读进去才发现,刘墉办案的过程特别能给人启发。他每次遇到复杂案件,不是靠运气,而是靠细心观察和逻辑推理。这让我想到现在的工作,很多时候解决问题也需要这种耐心和智慧。
书里有个案子印象很深。一个富商诬告穷苦邻居偷东西,证据看起来都对穷人不利。刘墉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仔细查证,最后发现是富商自己监守自盗。这个案子让我明白,生活中很多看似简单的事情,背后可能有更复杂的真相。我们不能轻易相信表面现象。
刘墉办案还有个特点,就是特别坚持原则。哪怕面对权贵施压,他也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这种精神在今天特别珍贵。我们经常遇到各种压力,有时候会想妥协。但看到刘墉的例子,就会觉得坚持对的事情其实更重要。
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它让我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聪明。不是耍小聪明、走捷径,而是像刘墉这样,既要有智慧,更要有担当。每个案子他都认真对待,不放过任何细节。这种工作态度很值得学习。
现在很多人追求快速成功,却忽略了脚踏实地的重要性。刘墉查案从来都是一步一步来,每个环节都做到位。这让我想到自己学新技能的时候,总想速成,结果反而学不扎实。还是应该像刘墉那样,把基础打牢。
《刘公案》文气促而笔锋健,状事虽详,失之机巧;叙事虽密,伤于板滞。其写案牍如观刀笔吏舞文,虽得曲折之妙,终乏从容之致。作者好以市井俚语入文,乍见鲜活,细品则嫌格调不高,尤以判词为甚,往往流于油滑。若欲究其法度,当先辨其文本源流——光绪石印本讹字迭出,需对勘说部原本;更须参酌《狄公案》以明其承袭之迹,辅以《三侠五义》而察其流变。如"黄爱玉"一案,写验尸颇见匠心,然"银针试毒"之说实出宋慈《洗冤录》,作者径用而不注,殊欠严谨。至若公堂对质时突然插入的俗谚,更如筵席杂陈膻腥,坏了一案雅驯。读者倘不耐考据之苦,但取情节可也,若究心于折狱之术,则当知此书终是稗官野谈耳。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