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蛮书
蛮书
樊绰

蛮书

樊绰  

又称《云南志》、 《云南记》、《云南史记》、 《南夷书》、 《南蛮书》、 《南蛮记》。民族地理著作。唐樊绰撰。十卷。绰为安南经略蔡袭幕僚,为应付南诏之扰,故广采史志,及亲历目睹所得,纂为是编。咸通四年(863)成书,次年补附录诸条。一万二千余字。 分云南界内途程、山川江源、六诏、名类、云南城镇、云南管内物产、蛮夷风俗、南蛮条教、南蛮疆界接连诸蕃夷国名十事,每事各为一卷。附录盘瓠、白虎传说,异牟寻与崔佐时誓文等六事。记述云南历史、交通、各族概况,尤以南诏社会经济、制度、军事训练及其与唐朝的关系为详。是志为现存云南方志最古者, 《新唐书·南蛮传》和《资治通鉴》有关古滇、越的记载,多取材于是编;程大昌、 李荣陛等考证《禹贡》,均宗其黑水之说,向为世人所重视。是研究云南史志的珍贵文献。原书久佚,今本系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有武英殿聚珍版本, 《四库全书》本。近人向达《蛮书校注》(1962年中华书局版),周维衍《蛮书校注读后》(《历史研究》,1965年第六期),方国瑜《樊绰<云南志>考说》(《思想战线》,1981年第一期),均可供参考。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74415
不少读者认为《蛮书》内容艰涩难懂,读起来十分吃力。其实这本书原本是唐代记录南诏地区的实用文书,用的是当时的通行语言。由于涉及西南边疆的地理风土,自然夹杂着许多当时的云南方言和少数民族用语。阅读困难的原因在于没有掌握正确方法。阅读唐代或更早的边疆文献,应当先了解《说文解字》这类基础训诂著作。 历史学家向达先生在《蛮书校注》中专门提到过这个问题。他说:"《蛮书》记载的是唐代云南地区的情况,当时称为南诏。这些文字在当时不过是地方官员的日常记录,现在读起来却觉得拗口难解。这是因为我们不懂当时的云南方言。《新唐书·艺文志》说'地志多俗语',就是这个道理。古代地方志书都用当地白话写成。《蛮书》中那些难懂的字句,大多是当时云南的方言词汇。比如书中记载的'些么'、'和泥'等称呼,都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 《新唐书·艺文志》还提到:"读方志当参《说文》"。因为《说文解字》是解释汉字本义的工具书,可以帮助理解方言用字。《蛮书》中那些看似古怪的地名和人名,对照《说文》就能找到解释。比如"柘东城"的"柘"字,在《说文》中解释为"木名",指的是当地特有的一种树木。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04620
"南诏德化碑铭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地不聚洱海,百蛮无文明。'"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82447
读完《蛮书》,最让人动容的是云南各民族在险恶环境中迸发的顽强生命力。他们面对瘴疠横行的高山深谷,依然能开垦出层层梯田;身处蛮烟之地,却创造了灿烂的铜鼓文化。书中所载南诏"耕山而食"的景象,分明展现了一个民族不被环境所屈的傲骨。这份来自边陲的生存智慧,比任何励志格言都更有力量——它告诉我们:条件再艰苦,只要精神不垮,就能在绝境中开出文明之花。读懂《蛮书》,就读懂了中华民族永远向上的基因密码。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35541
看完《蛮书》最大的感受是古人记录西南边疆的智慧令人佩服。他们用最朴实的文字把南诏的地理、风俗、物产写得清清楚楚。那时候交通不便,但他们还是坚持实地考察,把当地的山川河流画成地图,把各部落的方言记录下来。这些记载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让中原王朝真正了解边疆。 古人做事很实在。他们知道治理边疆不能靠想象,必须掌握真实情况。所以官员们亲自走遍每个村寨,记下土壤的肥瘦,写下粮食的产量。他们连当地人的婚丧嫁娶都观察得很仔细。这些工作看起来简单,但对国家管理边疆特别有用。 我们现在看这些记载,觉得方法很笨。但正是这种笨办法,让中央王朝能制定正确的边疆政策。古人用行动告诉我们:了解一个地方,就要脚踏实地去调查。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62639
南诏故地,山川险峻,风物殊异,一卷《蛮书》,半部云南史。樊绰笔下,不仅记录地理风物,更勾勒出九世纪西南边陲的政治图景。这部成书于唐咸通年间的著作,至今仍是研究南诏历史最珍贵的原始文献,其史料价值堪比《洛阳伽蓝记》之于北魏。 翻阅泛黄的纸页,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太和城。南诏王都的布局令人惊叹,五华楼高耸入云,据载"高百尺,可容万人",其规模不输中原宫阙。都城依山而建,南北城门遥相呼应,城内官署、民居、市集井然有序,足见南诏政权已具备成熟的国家建制。最令人称奇的是其水利系统,三江并流,沟渠纵横,至今在大理古城仍能找到遗迹。这种将自然地理与人工智慧完美结合的都城规划,在中原亦属罕见。 书中对南诏官制的记载尤为珍贵。六曹九爽三托的官僚体系,既吸收唐制,又保留本地特色。清平官、大军将等职衔的设置,反映出南诏政权独特的军政合一特征。细读这些记载,不禁联想到当今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仍保留的某些传统治理方式,可见文化传承之深远。 樊绰对南诏风俗的描绘最具画面感。妇女"披毡跣足",男子"椎髻文身",集市上"以贝为币",这些细节让千年后的读者仍能想见当时的生活场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记载的"三月街"习俗,至今在大理地区延续,成为白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种文化生命力的顽强,令人感慨。 作为唐代官员,樊绰的立场难免带有中原视角。他将南诏称为"蛮",但记述却相当客观,甚至对南诏的农业技术、冶炼工艺不吝赞美之词。这种矛盾态度恰恰反映了唐代对西南边疆的复杂认知。细读《蛮书》,会发现中原与边疆的交流远比我们想象的密切,茶马古道的雏形在当时已然形成。 书中对南诏与唐朝关系的记载最具历史深意。天宝战争的惨败、贞元会盟的和解,这些重大事件在樊绰笔下得到详实记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南诏王异牟寻与唐使崔佐时的盟誓过程,其仪式之隆重,文书之严谨,反映出当时边疆政权对国际关系的重视。这段历史对理解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具有重要启示。 掩卷沉思,《蛮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史料。它让我们看到,九世纪的云南并非蛮荒之地,而是一个有着发达文明、独特文化的区域政权。樊绰的记述打破了中原中心论的局限,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边疆记忆。如今行走在大理古城,仍能感受到《蛮书》中描绘的那种多元文化交融的气息,这或许就是历史最动人的延续。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