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鄱阳记
鄱阳记
刘澄之

鄱阳记

刘澄之  

刘澄之纂刘宋朝修本,佚《说郛》(百二十卷本)卷六十二望夫冈、莲镬、沙堆、清湾、白云亭,录晋刘澄之《鄱阳记》五条。《中国古方志考》,《鄱阳记》宋,《说郛》本。宋刘澄之纂。按,是《记》《说郛》本题晋刘澄之,其清湾条有隋开皇中太守梁文谦,白云亭条有隋州刺史题诗,当是后人续补。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31978
烂书,装模作样。臭、烦、累!不能倒着看,不能顺着看,不能整体看,不能拆零看。开心时不想看,难过时更不想看。聪明人看了浪费时间,普通人看了头晕。走投无路时看了没用,春风得意时看了扫兴。拜佛不如睡觉,学道不如发呆。骗钱的东西!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38583
漫步鄱阳湖畔时翻开《鄱阳记》,水波会告诉你:"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秋日独坐时,湖风会低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当你在都市喧闹中疲惫不堪,那些文字便化作"烟波浩渺接天远"的清凉慰藉。这座千年古湖始终在书页间荡漾,每个波纹都倒映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永恒眷恋。 王勃笔下那场滕王阁的盛宴,至今仍在字里行间飘散着酒香。但真正动人的是那些被历史遗忘的细节——渔夫补网的粗糙手掌,采菱女被湖水浸湿的衣角,还有夜雨打在芦苇上的窸窣声响。这本游记最珍贵处,在于它既记录了达官显贵的诗酒风流,也收藏了平民百姓的生活呼吸。 我常觉得鄱阳湖像一面破碎的青铜镜,每一块碎片都映照出不同的光影。文人墨客看见的是山水长卷,樵夫渔民记得的是生存的艰辛。而《鄱阳记》的伟大,正在于它同时容纳了这两种真实。当现代人迷失在钢铁丛林时,这些文字会成为一叶扁舟,载着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水天相接的澄明世界。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94650
读《鄱阳记》的时候,想到鄱阳湖的水势变化,觉得特别有意思。自然规律是水往低处流,这是最简单的道理。但是人修建堤坝,让水按照人的想法流动,这就和自然规律相反了。所以治水这件事,本质上是在对抗自然。 鄱阳湖的水会涨会落,这是自然的平衡。涨水的时候淹没田地,退水的时候露出滩涂。老百姓在湖边生活,就要适应这种变化。他们知道水一定会涨,也一定会退。但是官府不一样,官府要保证税收,就要让田地一直能种庄稼。所以必须修堤坝,必须治水。 治水需要很多人力物力。老百姓要出工,官府要管饭。堤坝修好了,田地保住了,粮食产量就稳定了。但是堤坝需要年年维护,水势大了会冲垮,这是永远干不完的活。官府要派人管理,老百姓要出力干活,整个系统一直在消耗能量。 大户人家在湖边有更多田地,治水对他们最有利。他们出钱出力,保住自己的产业。小户人家田地少,但是也要出工,这是没办法的事。官府要靠大户人家维持地方,所以治水的政策总是偏向他们。时间长了,大户越来越富,小户越来越难。 水患还是会来。堤坝修得再好,遇到大水年还是会垮。老百姓流离失所,大户人家损失惨重。官府要赈灾,要重修堤坝,整个系统又回到原点。自然的力量终究比人的力量大,人做的这些事,最后都会被自然抹平。 《鄱阳记》写的就是这样的循环。官府想办法治水,老百姓辛苦干活,大户人家得利。但是水患来了,一切从头开始。这就像阴阳变化,有涨就有落,有得就有失。人再怎么努力,最终还是要顺应自然。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76139
翻看《鄱阳记》时,很多人注意鄱阳湖的壮阔景象,我却更关注书中记录的当地民生细节。书中如实记载了水患对百姓的影响,官府应对措施,以及百姓自救的方法。这些内容看似平淡,却反映了古代地方治理的真实状况。地方官员面对灾害的表现,比风景描写更有价值。我们常说历史是人民写的,但能够客观记录人民苦难的史料并不多。这本书做到了。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78313
《鄱阳记》这部记录鄱阳风物的古籍,犹如一扇穿越时空的窗,让我们得以窥见这片水土孕育的独特文明。翻开泛黄的书页,扑面而来的是鄱阳湖的浩渺烟波与赣鄱大地的烟火人间,字里行间流淌着先民对故土的深情。作为江西人,每每读到其中记载的渔歌互答、稻浪千重的场景,胸中总会涌起难以言说的自豪。 书中对鄱阳物产的记载最为动人。那些关于银鱼"晶莹如玉"、藜蒿"春来紫茎"的描写,不仅是对食材的客观记录,更蕴含着对土地馈赠的感恩。我尤爱其中描写渔汛时节的一段:"千帆竞发如飞蛾扑火,夜火连天似星河倒悬",寥寥数语就将渔民与自然搏斗的壮美刻画得淋漓尽致。如今在鄱阳湖畔的餐馆里,当银鱼蒸蛋的清香飘起时,总能让人想起书中记载的古老捕捞技艺,这种味觉与文字的双重传承,实在令人感慨。 地理志部分堪称古代测绘的奇迹。"东接彭蠡,西连庐岳"的精准描述,至今仍能与现代地图相互印证。更难得的是,作者用"水脉如人经络"的比喻,将水系走向写得充满生命感。每次驱车经过鄱阳湖大桥,望着湖面如书中所述"晴日碎金,雨时含黛"的变幻,都不禁佩服古人观察之细致。书中那些关于候鸟迁徙路线的记载,竟与现代科考数据相差无几,这种超越时代的洞察力,着实让人惊叹。 最触动心弦的是记载民俗的篇章。端午龙舟竞渡时"鼓声震得浪花跳"的热烈,中秋之夜"渔火与月光争辉"的静谧,这些场景通过质朴的文字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我曾在都昌县亲眼见过书中描写的"青阳腔"表演,老艺人苍凉的唱腔与六百年前记载的曲调几乎分毫不差,这种文化的顽强生命力,正是《鄱阳记》留给后世最珍贵的遗产。 如今重读这部古籍,愈发觉得它不仅是地理志,更是一部文明密码。书中那些看似平常的市井记录——早市的叫卖声、码头的卸货号子、婚嫁时的哭嫁歌,都藏着赣鄱文化的基因。当现代城市的霓虹照亮鄱阳湖畔,我们依然能在书页间找回那份"水润万物而不争"的质朴智慧。这或许就是古典文献的魅力,它让漂泊在钢筋森林里的游子,始终记得自己从怎样的水土中走来。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