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荀子
知书房
荀子
荀况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4
发表书评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这个人总喜欢说人性本恶。他觉得人生来就是自私的,要靠后天的教育来约束改正。这个观点实在让人难以接受。看看现在的社会,难道不是大多数人都在做好事吗?
我开始读《荀子》的时候很反感。他说"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认为道德规范都是圣人制定的。这太绝对了。道德规范明明是人们在生活中慢慢形成的共识。比如现在提倡环保,那是大家意识到环境恶化后自发产生的观念。
他特别强调"师法"的重要性。主张要完全服从老师的教导。这种想法太死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能力,为什么要完全听从别人的话?现代社会讲究创新,就是要打破旧有的条条框框。
关于"化性起伪"的说法也很奇怪。他说要通过强制手段改变人的本性。这太极端了。教育应该引导而不是强迫。看看现在的教育改革,都在提倡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最不认同的是他说的"君子之道"。他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认为只有少数人能达到"君子"的标准。这种等级观念早就过时了。现代社会讲究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价值。
读完《荀子》,我觉得他的很多观点都太苛刻了。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包容和理解,而不是这种强硬的说教。
翻开《荀子》的那一刻,仿佛推开了战国末年的一扇斑驳木门,扑面而来的是混杂着竹简气息的理性光芒。这位三为稷下学宫祭酒的智者,在百家争鸣的喧嚣中固执地举着"性恶论"的火把,那火光既照亮了人性的幽暗,又投下令人不安的阴影。我常常困惑,当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时,这位同样尊崇孔子的学者,为何非要撕开温情脉脉的面纱,露出人性狰狞的底色?
兰陵令的竹简上刻着太多矛盾的纹路。他一面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一面又强调"礼者,人道之极";既主张"明分使群"的社会契约,又坚持"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的等级秩序。这种思想的裂缝间,我总看见一个在理想与现实间摇摆的身影。就像他笔下那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比喻,荀子自己何尝不是从儒家底色中淬炼出法家锋芒?可当他的学生韩非将这套理论推向极端时,不知九泉之下的夫子会作何感想。
最令人辗转反侧的是《性恶》篇中那段著名论述:"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在洛阳市井见过太多为利熙攘的面孔后,我几乎要被他说服。可转念想到汶川地震时那些逆行身影,又觉得这论断像件不合身的深衣。荀子把人性比作弯曲的木材,需要礼法矫正才能成器,但矫正过度会不会折断生命的韧性?这种困惑在读到"化性起伪"时达到顶点——当道德成为后天矫饰,我们追求的善还是本真的善吗?
那些精妙的譬喻总在记忆里闪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像晨钟敲醒懈怠,"君子之学如蜕"又似暮鼓催人自新。但最震撼的莫过于《劝学》开篇:"学不可以已。"四个字仿佛有千钧之力。我在洛阳博物馆看汉代画像石时,突然理解这种执念——那些被岁月模糊的图案,不正是古人"锲而不舍"的见证?只是困惑依然如影随形:当荀子强调"师法之化"时,是否低估了人心向善的自觉?
《王制》篇描绘的蓝图总让我想起北魏洛阳城的规划。荀子构想的"明分使群"社会,与孝文帝融合南北的都城何其相似。但理想国的地基终究是严密的礼法网络,这让我想起永宁寺塔的榫卯结构——精妙绝伦却失之刚硬。读至"法者,治之端也",忽然惊觉这位儒家门徒,竟为两千年帝制提供了理论框架。这种历史的反讽,比白马寺的晨钟更令人警醒。
掩卷时暮色已沉,书页间游动着战国的烽烟与兰陵的酒香。荀子的思想像他笔下的"冰出于水而寒于水",既承孔孟之脉,又开法家之先。那些锋利如剑的论断刺破幻梦,却也留下太多待解的谜题。或许正如洛阳城的地层,不同时代的文明痕迹相互叠压,我们永远无法用单一视角看清全部真相。这位理性的先知在竹简上刻下的,终究是人类永恒的困境与挣扎。
说来有些恍惚,而立之年才真正静下心来啃这部被称为"儒家最后一位大师"的《荀子》。翻开书页前,我以为会遇见一个刻板说教的老学究,没想到竟撞见个言辞犀利的思想斗士。那些"性恶论""化性起伪"的论断,像一记记耳光抽在孟子"性善说"的脸上,让我这个被传统儒学浸染多年的人不禁愕然。
最令我困惑的是荀子笔下那个与常识相悖的世界。他说人性本恶,就像看见孩童争夺玩具时露出的獠牙;他说礼义是后天枷锁,却又主张用这枷锁来驯化人性。这种自相矛盾让我在深夜合上书页时,总忍不住对着天花板发问:若人性真如他所说般不堪,那制定礼法的圣贤们,不也是从这恶土里长出来的吗?他们凭什么就能超脱本性?这种困惑像蛛网般缠着思绪,越是细想越觉得荀子像在玩一个精巧的诡辩游戏。
但奇怪的是,书中那些冰冷的论断反而让我对人性生出别样的温情。当他说"涂之人可以为禹"时,恍惚看见这个严厉的思想家突然柔软下来的目光。或许正是承认了人性的阴暗,才让那些通过教化获得的德行显得更加珍贵?就像知道黏土原本污浊,才会对成型的陶器多三分敬意。
我常想,如果荀子活在当代,大概会是社交媒体上最遭人恨的"键盘侠"。他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尖锐,那种把美好事物撕开给你看残酷本质的执拗,放在今天怕是要被口水淹没。但夜深人静时,又觉得我们这个充斥着虚伪正能量的时代,或许正需要这样一剂苦口良药。毕竟,承认阴影的存在,才是迎接光明的开始。
治世之学,性恶以教。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