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荀子
荀况

荀子

荀况  

《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战国后期儒家学派重要的著作。全书一共32篇,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8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65747
人性本恶,教化而当。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64695
在中国思想史的宏大画卷中,《荀子》犹如一块被岁月打磨得发亮的青铜器,表面凝结着冷峻的理性光泽,内里却跳动着灼热的人间关怀。这部诞生于战国末期的著作,以其独特的"性恶论"劈开了儒家温情的面纱,将人性最赤裸的真相摊开在礼法的砧板上。每当翻阅那些带着金属质感的文字时,总感觉荀况正隔着竹简与我对话,他那双洞察世情的眼睛,既看透了人性深渊里的暗流,又固执地高举着教化世人的火把。 从思想体系来看,荀子构建了一座以"化性起伪"为枢纽的哲学宫殿。他像一位严厉的铸剑师,认为人性本恶如同粗粝的铁矿石,必须经过礼义之锤的千锤百炼才能成器。这种近乎冷酷的理性判断,与孟子"性善论"形成尖锐对立,却在某种程度上更贴近现代心理学对人性复杂性的认知。我常在想,荀子笔下那个需要外在约束的"性",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的阴影部分?他对"伪"的价值肯定——即后天教养形成的道德自律,在当代社会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那些关于"积善成德"的论述,读来就像在听一位智者讲述人格养成的秘密。 人物塑造方面,《荀子》中的理想人格呈现出青铜器般的刚健特质。无论是"君子"的庄重自持,还是"大儒"的恢弘气度,都带着战国士人特有的硬朗线条。最令我动容的是《劝学》篇中那个"锲而不舍"的求道者形象,他像西西弗斯推石上山般执着,却又比希腊神话中的悲剧英雄多了份东方智慧——知道每一寸前进都在雕刻更好的自己。这种将道德修养比作工艺锻造的思维方式,让抽象的哲学命题突然有了可以触摸的温度。 语言艺术上,荀子的文风恰似他推崇的"青出于蓝"的靛青染料,浓烈而深邃。排比句式的运用如同战阵般整齐有力,比喻的贴切性更令人叹服。当读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时,仿佛看见一个老者正在沙地上画出行路的轨迹;而"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论断,又像突然敲响的晨钟,惊醒梦中人。这种将深奥哲理转化为日常经验的表达方式,使得两千多年后的读者仍能感受到文字的生命力。 然而阅读《荀子》的过程,于我而言是充满思想震荡的旅程。每当遭遇那些对人性近乎苛刻的剖析时,现代人崇尚的自由意志与先天善念就会本能地反抗。特别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论断,初读时简直像被泼了盆冰水。但深夜重读,又不得不承认其中蕴含的深刻洞见——或许真正的思想力量正在于此,它不迎合我们的心理舒适区,而是逼着我们直视不愿面对的真相。这种阅读体验,就像被迫卸下所有心理防御,直面灵魂的拷问。 与《论语》的春风化雨不同,《荀子》给予读者的更像是苦口良药。那些关于礼法约束的论述,在今天这个崇尚个性解放的时代显得尤为刺耳。但当我看到校园暴力事件,或是网络空间的戾气横流时,又惊觉荀子的警告从未过时。也许最伟大的思想就是这样,它不会因为时代的更迭而失效,反而会在新的语境下焕发异彩。我常想象荀子若活在今日,面对道德相对主义盛行的后现代社会,他那套强调规范与教化的理论,会不会获得新的阐释空间? 人与经典的相遇需要机缘。第一次读《荀子》时,我只看到严苛的教条;数年后重读,却发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人文关怀。这种认知的转变,或许正是经典作品的魔力所在——它们像多棱镜,随着读者生命经验的丰富而折射出不同的光彩。此刻合上书卷,那些青铜器般冷峻的文字仍在脑海中铮铮作响,提醒着我:认识人性的黑暗,或许才是追求光明的开始。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31937
天地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翻开《荀子》之前,我对这位儒家大师的印象停留在"性恶论"三个冰冷的字眼;合上竹简之后,若要问我对荀学最深的感触,竟还是那带着锋芒的四个字——化性起伪。 战国烽烟里,孟子高唱性善,如清泉流过乱世。而荀子偏偏逆流而立,说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初读时只觉刺耳,细想却惊出一身冷汗。他像位执刀的外科大夫,剖开温情脉脉的道德表皮,露出血淋淋的真相: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那些礼义廉耻,不过是圣人为治乱世,硬生生雕琢在人性荒原上的花纹。 但荀子终究是儒门子弟。他在深渊边沿勒住马头,没有坠入法家的峭壁。"涂之人可以为禹"这句话,比任何性善论都更令人动容。他承认人性如浊水,却坚信经过陶铸的功夫,人人都能成为圣贤。这种带着悲观底色的乐观主义,恰似在梅雨季节里晾晒被褥——明知湿气弥漫,仍固执地相信阳光的力量。 最耐人寻味的是《劝学》篇。当他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时,字字如凿子般刻进骨髓。这位主张"天行有常"的冷静哲人,写到求学时竟透出罕见的急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种矛盾恰似他整个思想体系的缩影——既看透人性阴暗,又对教化充满近乎偏执的热忱。 读至《王制》篇,恍然惊觉荀子的政治理想藏着某种现代性。他设计的那套"明分使群"的制度,像精密齿轮般环环相扣:天子垂拱,三公论道,百官尽职。这种理性至上的蓝图,与后世韦伯描述的科层制竟有七分神似。可惜在充斥着刀光剑影的战国,这样的设计终究是沙盘推演。 掩卷沉思,荀子的冷峻里始终跃动着儒者的温度。他像位严厉的塾师,先用戒尺打手心告诉你本性难移,再蘸着墨水在你掌心写下"人定胜天"。这种混合着绝望与希望的奇特张力,让两千多年后的读者依然能触摸到竹简上的温度——那是一位看透人性却不肯放弃世间的智者,留在时光里的余温。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68962
在书店角落里翻《荀子》,很多人说他讲究礼法、重视教化。但我看到的是他把人性说得太恶,把礼法抬得太高。统治者用这套理论管百姓,他自己倒站得远远的。老百姓要守规矩,君王就能为所欲为?当时社会环境就这样,可到今天还有人捧他这套。礼法成了枷锁,教化变成训斥,说到底还是为统治者服务。读他的书,感觉处处都是自上而下的压迫。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66240
迷茫时读荀况,他会告诉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浮躁时读荀况,他提醒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面对诱惑时,他警示你:"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自怨自艾时,他点醒你:"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困惑于人性善恶时,他给出答案:"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更不用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些穿越千年的智慧箴言。 荀子在儒学谱系中独树一帜,他的冷峻理性常常让人有种醍醐灌顶的清醒。当其他圣贤都在谈论"性善"时,他偏偏说"性恶",这种近乎残酷的诚实反而让人感到踏实。他的文字就像一剂苦口良药,在温柔敦厚的儒家传统中注入了一股刚健务实的力量。 读《荀子》最大的感受是:他始终保持着智者的清醒,既不逃避现实的黑暗,也不放弃对光明的追求。他用严密的逻辑告诉我们,人性需要约束,道德需要培养,文明需要建设。这种直面人性阴暗面的勇气,在当下这个充满粉饰与包装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