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月亮和六便士
月亮和六便士

月亮和六便士

毛姆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月亮和六便士》是毛姆的三大长篇力作之一,完成于1919年。毛姆,一个出生于法国的英国人,他是以戏剧成名的小说家,也是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骑士,他在20世纪初,风靡了整个世纪和世界。他的这部小说问世后,以情节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在这部小说里,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了整个故事,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 书中讲述了主人公原是位证券经纪人,人届中年后突然响应内心的呼唤,合弃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获得灵感,创作出许多艺术杰作。毛姆在小说中深入探讨了生活和艺术两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
更多
书评  · 8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35146
一个从未为理想放弃过现实安稳的人,永远无法真正理解《月亮和六便士》中斯特里克兰德的决绝;但每个在世俗与理想间挣扎的现代人,都该在人生不同阶段重读这部作品。我们或许会厌恶主角的冷酷自私,却不得不承认这部小说像手术刀般精准剖开了人性中最为矛盾的部分。毛姆用近乎残忍的客观笔触告诉我们:伟大的艺术诞生从来与道德无关,这种认知令人不适,但回避这个真相才是对文学真正的亵渎。 在理想面前,斯特里克兰德将社会关系原子化,将情感需求工具化,将物质生活压缩到生存最低限度。伦敦证券经纪人规整的三件套下藏着火山般的艺术冲动,这种撕裂感在毛姆笔下呈现出惊人的说服力。值得注意的是,当主角说出"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时,我们感受到的不是浪漫主义的激情,而是某种生物本能般的冷酷必然。这种处理方式彻底解构了传统艺术家叙事中的悲情色彩,呈现出更接近存在主义的选择困境。 小说最震撼之处在于揭示创作欲的排他性。斯特里克兰德先后摧毁了三个人的生活:妻子的中产体面、施特略夫的善良友谊、爱塔的原始爱情。但毛姆的深刻在于,他并未简单批判这种自私,而是展现出艺术创造与人性温暖之间永恒的悖论。当我们为勃朗什的悲剧愤怒时,突然意识到自己正站在道德高地上审判天才——这种阅读体验的 discomfort 恰恰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不过这里存在值得商榷的维度:当代中国读者常将斯特里克兰德奉为理想主义图腾,这种解读可能过度美化了其行为。毛姆实际塑造的是个复杂得多的形象——他既非殉道者也不是英雄,只是被创作本能完全支配的容器。在塔希提的临终时刻,那幅震撼世人的壁画最终被付之一炬,这个安排暗示着艺术纯粹性的终极形态:创作本身就是目的,连作品的存续都是多余的。这种极端性恐怕连最狂热的艺术信徒都难以践行,却构成了对功利主义最彻底的否定。 与《人性的枷锁》不同,本书刻意淡化了社会批判色彩。斯特里克兰德对巴黎艺术圈的蔑视,与其说是针对体制,不如说是对一切干扰创作的事物的本能排斥。这种处理使小说获得超越时代的普适性——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六便士",而"月亮"的召唤永远以不同形式存在。当代读者在996加班间隙产生的辞职冲动,与百年前证券经纪人的觉醒,本质上共享着相同的精神结构。 特别值得玩味的是叙述者的立场变化。作为故事参与者的"我"始终保持着观察者的清醒,这种若即若离的视角赋予文本独特的张力。当"我"在巴黎阁楼看见斯特里克兰德饿着肚子作画的场景时,理性认知与情感冲击产生的认知失调,精准复现了每个读者可能经历的判断摇摆。毛姆的高明在于,他让叙述者既足够接近真相,又始终保持着安全距离。 回到现实层面,我们或许永远无法成为斯特里克兰德,但这不妨碍我们思考:在房贷与学区房构成的现代生存图景里,是否还容得下哪怕十分之一的"月亮"?小说结尾处爱塔守着焚毁的遗作平静生活的情景,或许暗示着某种折中的可能——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极端的选择,但每个人都该保留对自己灵魂的诚实审问。这种审问本身,已经是对庸常生活的温柔反抗。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68886
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像一记闷棍敲在庸常生活的脑门上。斯特里克兰这个混蛋画家让我在深夜合上书时,竟然对着自家雪白的墙面发了好一会儿呆——这个抛妻弃子、对救命恩人恩将仇报的混账,凭什么让我在道德审判席上犹豫不决? 这就是毛姆的魔法。他笔下的人物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道德标本,斯特里克兰的野蛮生长像热带雨林的绞杀榕,把中产阶级的体面假象撕得粉碎。当这个证券经纪人突然抛下伦敦优渥生活跑去巴黎画画时,我分明听见无数读者倒吸凉气的声音。这哪是小说?根本是往读者心窝里捅刀子的行为艺术。 特别着迷毛姆处理人物关系的残忍笔触。斯特里克兰与施特略夫那段畸形友谊,简直是把人性放在显微镜下炙烤。那个滑稽的荷兰画家像献祭的羔羊,妻子被夺走还痴心妄想拯救天才,这种荒诞感比任何说教都更刺痛人心。我读到这里时,咖啡杯在手里转了三圈都没敢喝——生怕错过字里行间毛姆埋的毒针。 相比其他成长小说温吞的救赎叙事,《月亮和六便士》的野蛮生长更接近艺术真相。斯特里克兰在塔希提岛浑身流脓作画的场景,比所有美术馆的典藏名作都更具冲击力。毛姆太懂怎么用世俗眼中的"堕落"来解构崇高,当主人公临死前命令土著妻子烧掉壁画时,这种反高潮处理反而成就了真正的艺术圣殿。 作为读者,我感激毛姆没有给故事裹上糖衣。他让斯特里克兰像颗生锈的钉子,牢牢楔进现代文明的棺木。合上书半个月后,我依然能想起那个在巴黎阁楼饿到啃面包屑的偏执狂——这个混蛋教会我的,远比所有成功学鸡汤加起来都多。现在每次路过写字楼的玻璃幕墙,都会下意识寻找可能存在的裂缝,说不定某个西装革履的陌生人,正准备摔碎六便士去追他的月亮。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月亮和六便士》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