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贝姨
贝姨

贝姨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贝姨》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晚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1838年的巴黎,围绕于洛·德·埃尔维男爵一家的命运展开。男爵在共和时代曾任军事审核官,也当过军需总监,如今是陆军部一个最重要的部门的头儿,又是国务参事,获得了荣誉团二等勋位。小说叙述了他如何在失去理智、丧失道德的疯狂情欲的驱动下,一步步败坏家族的名声、军队的荣誉,走上投机诈骗、侵吞军款的犯罪道路,最后身败名裂的整个过程。于洛这个人物是富有象征性的,他的堕落意味着旧时代辉煌的终结,折射了整个上层社会的道德腐败。
更多
书评  · 1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87585
翻开《贝姨》,所有的文学评论都显得如此单薄,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就是对人性的刻画,巴尔扎克如此,我们这些后来者还有什么可补充的呢? 很少看一部小说能让人如此沉浸其中,那是一种久违的阅读快感,现在又重新体验到了。这不仅是一部社会风俗画卷,更是一部人性解剖报告,还是一曲资本主义时代的挽歌。 从开篇到中段,作者描绘了十九世纪巴黎上流社会的浮华表象,而隐藏在光鲜外表下的,是赤裸裸的欲望与算计。主人公"贝姨"这个形象,既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老姑娘,又是一个精于算计的复仇者,她的双重性让人不寒而栗。 从后半部分开始,小说展开了深刻的社会批判。关于金钱对人性的腐蚀,关于婚姻制度的虚伪,关于阶级固化的残酷,还有关于艺术商品化的悲哀。特别是对"金钱"这个主题的探讨,巴尔扎克用他犀利的笔触为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拍下了一张X光片。 所有伟大的小说都在探讨最本质却又最复杂的人性。而就是这些最本质的问题,往往让现代社会中的我们倍感刺痛。巴尔扎克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把巴黎上流社会的每一个毛孔都看得清清楚楚,然后用手术刀般的文字将其剖开。 读《贝姨》时,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至今难忘。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个个鲜活,仿佛能从书页中走出来。特别是看到那些精妙的心理描写时,不禁要感叹:这才是真正的大师手笔!他用文字搭建的不仅是故事,更是一个完整的时代标本。 作为读者,我们何其有幸能通过这样的作品,穿越时空触摸到那个沸腾的时代。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巴尔扎克不仅记录了他的时代,更为整个人类社会留下了一面永不褪色的镜子。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61491
翻完《贝姨》最后一页,那种黏腻的不适感像巴黎阴雨天渗进骨髓的潮气,久久挥之不去。巴尔扎克用手术刀般精确的文字解剖人性,却让我在所谓"现实主义"的镜子里照见满目疮痍——这哪里是批判,分明是蘸着人血馒头的高级凡尔赛。 最令人窒息的是那些精妙的算计。当于洛男爵挪用军费包养歌剧女郎时,作者用"激情犯罪"的笔调将贪污写成风雅事,仿佛在说"看啊这就是我们上流社会的游戏规则"。那些动辄十几页的财产清单描写,表面揭露资产阶级罪恶,内里却透着对金银器皿的病态迷恋。就像当代某些作家描写奢侈品非要报出全系列型号,批判的皮下藏着更隐秘的炫耀。 书中女性角色全员沦为欲望的注脚。贝姨的复仇被简化为老处女的嫉妒,瓦莱丽用身体当通行证,连圣洁的阿黛莉娜最终也跪着迎接出轨丈夫归来。巴尔扎克给每个女性都戴上道德审判的荆冠,却让男性角色在堕落后获得"浪子回头"的救赎券。这种双标令人作呕,就像听油腻中年男人边抽雪茄边高谈"女人就该安分守己"。 最迷茫的莫过于发现这部"批判现实主义巨著"本身正在复制它批判的罪恶。当作者用三千字描写于洛家镀金餐具时,与其说是揭露奢靡,不如说在炫耀自己的考据癖。那些对贫民窟的"生动刻画",本质是锦衣玉食者隔着马车玻璃的猎奇。今日某些号称记录底层生活的网红视频,不也是同样的把戏? 合上书页突然懂了:所谓人间喜剧,不过是把血淋淋的现实装进描金画框,好让老爷太太们边喝下午茶边欣赏苦难的美学价值。我们这些读者,又何尝不是在重复着同样的残忍?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贝姨》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