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旦的悲伤
知书房
撒旦的悲伤
玛丽·科雷利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
发表书评
玛丽·科雷利的《撒旦的悲伤》以惊人的想象力重新诠释了堕落天使的内心世界。这部作品展现了人性与神性的永恒撕扯——即使是最崇高的存在,也会因骄傲与孤独而坠落。科雷利笔下的路西法不是简单的恶之化身,而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悲剧角色,他的反叛源于对绝对自由的追求。读者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那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持,以及为此付出的代价。这种将神学命题人性化的处理方式,使作品超越了时代的局限,至今仍具有震撼力。
科雷利的《撒旦的悲伤》让我感到骄傲。这本书不仅仅写恶魔堕落的传说,更写人性的挣扎。撒旦被塑造得真实,他不再是简单的反派,而是真实的人。他的痛苦如你我常有的痛苦。科雷利敢写这种视角,很大胆。她打破宗教的束缚,直面人性。现代作家少有这种勇气。就凭这一点,她值得被记住。无论你是否认同她的观点,这本书都是一种突破。
《撒旦的悲伤》终于啃完了,说实话能坚持到最后一页全靠我那该死的好奇心——倒要看看这位维多利亚时代的畅销作家能写出多荒谬的东西。科雷利女士确实没让我失望,整本书就像一场盛大的维多利亚式下午茶会:精致的瓷杯里装着发馊的茶水,镀金茶匙搅动时还能看见底下沉淀的茶叶渣。
最让我恼火的是那个见鬼的男主角。一个自称撒旦化身的贵族,整天穿着丝绒外套在意大利古堡里游荡,动不动就发表长达三页纸的形而上学独白。我敢打赌科雷利写这些段落时一定对着镜子摆过至少二十种忧郁姿势。更可笑的是这位"堕落天使"的悲伤源泉——居然是因为爱上一个根本配不上他的凡间女子!当读到他把女主角比作"上帝最后一滴纯洁的眼泪"时,我差点把书扔进壁炉。这种矫情放到现在连最劣质的青春文学都不敢这么写。
说到女主角就更令人窒息了。这个所谓的"天使般纯洁"的姑娘,整本书里除了用蓝眼睛流泪和用金头发反射月光之外,几乎没什么像样的自主行为。最讽刺的是结尾处,当她终于有机会展现点人性光辉时,科雷利却让她选择了最懦弱的出路——用死亡来成全男主角的救赎。我盯着这页看了足足五分钟,试图找出哪怕一丝反讽的痕迹,可惜只看到作者蘸着紫墨水写的"THE END"。
不过必须承认,科雷利描写意大利风景确实有两把刷子。那些关于托斯卡纳落日和威尼斯运河的段落,像突然从劣质油画变成透纳水彩画似的。但这点才华全被浪费在无病呻吟的情节上了。特别是那些没完没了的宗教辩论,活像把神学院讲义和言情小说粗暴缝合的怪物。有段对话我记特别清楚:撒旦和主教争论原罪问题整整十七章,最后结论居然是"爱能战胜一切"——这种陈词滥调连教堂纪念品商店的明信片都不好意思印。
最让我耿耿于怀的是科雷利对悲剧的处理。书中至少五个角色毫无意义地死去,每次死亡场景都充满维多利亚时代特有的戏剧性夸张。有个配角被描写成"像折断的百合花般缓缓滑入永恒",而实际情节是他失足掉下楼梯。这种廉价的诗意让我想起集市上镀金的石膏天使像,远看华丽,近看就能发现颜料里的裂纹。
相比之下,同时代那些真正探讨人性与信仰的作品——比如《卡拉马佐夫兄弟》——就像照妖镜般让这本书现了原形。科雷利笔下所有深刻的命题都是贴上去的金箔,稍微翻动书页就会簌簌掉落。不过话说回来,作为了解维多利亚时代通俗文学的标本,它倒是个绝佳例子:完美展示了当商业写作遇上伪哲学,当感伤主义碰上宗教热忱时,能生产出多么光怪陆离的文化残次品。
合上书页时我忽然明白,这本书真正的"撒旦的悲伤"在于:它本可以成为对信仰与欲望的严肃探讨,最后却沦为一场自恋的文学化妆舞会。要我说,科雷利女士最该悲伤的不是笔下虚构角色的命运,而是她浪费在华丽辞藻上的那支真正具有潜力的笔。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