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忏悔录
忏悔录
卢梭

忏悔录

卢梭  

《忏悔录》是让-雅克·卢梭创作于启蒙运动时期18世纪的自传体著作。这部重要文献详尽记录了卢梭的人生轨迹与内心世界,揭示了塑造这位哲学与文学巨匠的特殊人生动机与经历。作品深入探讨个体性、社会批判与自我反思等主题,塑造了一个在深刻社会变革中探索前行的复杂思想者形象。 在开篇部分,卢梭确立了展现绝对真实自我的创作理念,强调本真性在自我呈现中的核心价值。他从家族渊源起笔,追溯童年时期在父母关系与早期教育中的挣扎与成长。通过细腻剖析性格形成期的关键节点,卢梭展现了一个情感光谱极其丰沛的灵魂—―从欢愉到绝望的情感震荡贯穿其生命轨迹。这段序曲为深入的精神探索奠定基调,引导读者见证深刻的内在矛盾与社会批判如何共同铸就卢梭独特的哲学视野。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49475
卢梭的《忏悔录》让我看到他对自己毫不留情的剖析。他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暴露出来,不是为了博同情,而是为了寻找真实的自我。这种坦白让人敬佩,但同时也让人不舒服。因为他不仅揭露自己,也揭露了人性中普遍的阴暗面。阅读时我常常感到矛盾,一方面佩服他的勇气,一方面又觉得这种自我暴露有时太过刻意。也许这就是真实的力量,它不完美,但足够震撼。
2025年07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88177
用了4个小时,读了大约三分之一,实在读不下去了。这本书写得太自我了,从头到尾都在说自己的事。卢梭把自己做过的坏事一件件写出来,却又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比如他偷了主人的丝带却诬陷是女仆偷的,事后却说因为太爱那个女仆才这样做。这种逻辑让人无法理解。 书里太多细节描写让人烦躁。卢梭花了好几页写自己小时候怎么偷苹果,怎么被老师打。这些琐事对读者来说根本没有意义。他反复强调自己多么诚实,可明明书里到处都是自相矛盾的地方。他一边说自己讨厌上流社会,一边又巴结贵族夫人。 有些段落读起来特别难受。卢梭描写自己把五个亲生孩子都送进育婴堂,还说这是为了他们好。这个决定让人无法接受。他给的理由都很虚伪,说什么怕孩子跟着自己受苦。实际上他就是不想承担责任。 书中有价值的部分是关于社会不平等的思考。卢梭指出富人如何压迫穷人,这些观点在当时很超前。但这些闪光点被淹没在大段自我辩护的文字里。每次读到有启发的段落,马上又陷入他无休止的自我夸耀中。 最让人受不了的是他的写作方式。明明在忏悔,字里行间却充满自恋。他不断强调自己多么与众不同,多么受女人欢迎。这种态度让忏悔变得毫无诚意。读得越多,越觉得他在利用忏悔的名义为自己树碑立传。
2025年07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62157
"我深知自己的内心,也了解他人。我生来便与众不同;所见所闻所感,无一与他人雷同。"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91182
卢梭的《忏悔录》读起来像是一个人在阴暗角落里絮絮叨叨地自言自语。全书缺乏明确的叙事主线,东一句西一句地拼凑出作者混乱的一生。他不断强调自己的真诚,但字里行间又处处流露出自我辩护的味道。这本书让人困惑的地方在于,作者声称要赤裸裸地展示真实的自己,却总是在关键问题上遮遮掩掩。 前半部分写童年和青年时期还算清晰,但越到后面越显得杂乱无章。卢梭总在重复同样的话题,特别是那些他觉得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事情。他的情绪起伏很大,上一秒还在自责,下一秒就开始指责他人。这种反复无常的叙述方式让人很难持续保持阅读兴趣。 最让人不适的是他对待女性的态度。他一边说自己多么尊重女性,一边又详细记录每一段风流韵事。他对自己的错误轻描淡写,却对别人的过错耿耿于怀。这种双重标准贯穿全书。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开创了自传文学的新形式。但作为现代读者,我们很难不被作者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所困扰。他所谓的忏悔更像是在为自己开脱。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26347
卢梭在《忏悔录》中赤裸裸地剖开自己的灵魂,这种近乎自虐般的真诚反而成就了这部作品最震撼人心的力量。当读者为他的坦率震惊时,却会在某个瞬间突然意识到:我们每个人内心都藏着这样不愿示人的角落,只是缺乏勇气将其暴露在阳光下。这种共鸣远比道德评判更深刻,它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观自身,完成一场精神上的自我审视。 作者选择用这种近乎残酷的方式记录自己的人生,绝不是为了博取同情。恰恰相反,他笔下那些不堪的往事——偷窃、背叛、抛弃子女——都在提醒我们:人性的复杂远超想象。但正是这种不加掩饰的呈现,让读者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如何在与自我搏斗中成长。当我读到晚年的卢梭仍然在为年轻时的错误忏悔时,突然明白了这部作品最珍贵的价值:它告诉我们人性的阴暗面同样值得被记录和理解。 在当代社会,我们习惯性地伪装完美,社交媒体的光鲜形象让这种伪装变本加厉。卢梭的《忏悔录》就像一剂解毒剂,提醒我们:承认自己的软弱与错误,或许才是走向真正强大的第一步。合上书本时,我不再觉得这是在读别人的故事,而是在照一面映照内心的镜子。这种阅读体验,远比那些刻意美化的传记更能触动灵魂深处。
2025年07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