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历史
文学
科学
社会科学
全部
马克思哲学
伦理学
西方古典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
美学
东方哲学
后现代哲学
宗教

实践理性批判
知书房
康德 著
本书是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三大批判著作之一,康德的第二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出版于1788年。从内容上来看,如果说“纯粹理性批判”的任务是要确定人类认识能力的先天要素及其先天要素的若干规定,那么,“实践理性批判”的任务就是研究理性的实践使用的先天原理的可能性、范围和界限。康德立足于无人可以怀疑的“纯粹实践理性”去批判理性的“全部实践能力”,从人的纯粹理性现实具有的实践能力出发并以之为标准,批评和评价一般的理性在实践活动中的种种表现,从中确认纯粹理性的先天普遍规律,即道德律,道德律使人认识到人在实践中事实上是自由的。康德在本书中提出的自由概念成为“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结合的基石。特别是在本书中提出了他的脍炙人口的两大崇高原则:“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全书除序言和导言外,有纯粹实践理性要素论和纯粹实践理性方法论两部分,外加一个结论。在要素论中又分为纯粹实践理性的“分析论”和“辩证论"。
全书18万字。由康德研究专家杨祖陶和邓晓芒合作,直接从德文原版翻译。译文精良,较好地传达了康德的原意,是二位学者十多年合作的又一部精品。

哲学的故事
知书房
威尔·杜兰特 著
《哲学的故事》是美国学者威尔·杜兰特创作的哲学通俗读物。全书以普及哲学为目标,通过人物故事串联思想史脉络,打破学术门槛引入大众视野。
作品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培根等十余位哲学家为主线,从古希腊哲学延伸至现代实用主义,涵盖理性主义、启蒙运动、德国唯心主义等学派。通过苏格拉底服毒、伏尔泰参与社会变革等历史场景,将哲学理论融入人物生平与时代背景。采用故事化叙述方式,结合哲学家境遇与情感经历,兼顾思想阐释与可读性,书末章节扩展至柏格森、杜威等现代哲学家的思想演变。

西方哲学史
知书房
伯特兰·罗素 著
《西方哲学史》是英国现代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创作的讲述西方哲学发展历史的著作。
《西方哲学史》全书共3卷,全面地介绍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20世纪中叶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第1卷讲的是古代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2卷讲到天主教哲学从兴起到壮大,最后衰落的历史。第3卷主要讲述近代哲学的发展过程。从文艺复兴时期到科学的兴盛期,再到19世纪思潮的猛烈涌动。作者最后提出了逻辑分析哲学。

人的权利
知书房
托马斯·潘恩 著
《人的权利》是托马斯•潘恩极为成熟与系统化的政治思想作品,书中驳斥了埃德蒙•伯克在《法国大革命之反思》中对法国大革命的抨击,点出了法国革命的划时代意义,并成为启蒙运动的指导作品之一。“它冲破了当时笼罩于整个西方先进思想界对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迷信,深刻地批判了这一政体,给当时还处于摸索状态的法国革命指明了共和主义的崭新方向。”该书曾被英国媒体评为“改变世界的十大著作”之一,与《资本论》齐名。

沉思录
知书房
马可·奥勒留 著
《沉思录(新版)》是古罗马斯多亚派哲学最后一部重要典籍。玛克斯并不曾努力建立哲学体系,所以在《沉思录(新版)》里我们也不必寻求一套完整的哲学。他不是在作哲学的探讨,他是在反省,他是在表现一种道德的热诚。我们借此可以想见其为人,窥察其内心,从而对于为人处世律己待人之道有所领悟。《沉思录(新版)》共计12卷,此版译文出自大师梁实秋先生之手,并配有译者的点评、批注,而其所选译文也是最接近原著意愿的Haines版。

西方哲学史
知书房
伯特兰·罗素 著
《西方哲学史》上卷内容分为古代哲学与天主教哲学两个部分,《西方哲学史》下卷内容为近代哲学。
从远古以来,哲学就不仅是某些学派或少数学者之间的争论问题,而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
本书的特点在于,它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而不是单纯地讲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作者在真相所能容许的范围内,试图把每一个哲学家显示为他的环境的产物,显示为一个以笼统而广泛的形式,具体地并集中地表现了以他作为其中一个成员的社会所共有的思想与感情的人。

利维坦
知书房
托马斯·霍布斯 著
《利维坦》(Leviathan,全名为《利维坦,或教会国家和市民国家的实质、形式和权力》,又译《巨灵论》)是托马斯·霍布斯创作的政治学著作,1651年首次出版。
《利维坦》一共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部分“论人”,以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为出发点,论述“自然状态”和自然法的问题。第二部分“论国家”,主要论述了由契约所产生的国家的各种形态、主权以及人权。第三部分“论基督教国家”,主要论述了教会的政治地位与个人的信仰自由。第四部分“论黑暗王国”,主要对宗教、哲学以及政治思想展开意识形态的批判。 该著作详细阐明了社会契约论。
《利维坦》给后来的洛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1]该书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列为领袖人物必读名著之一,被列为政治书籍之首,在19世纪的欧洲,更是为各国元首所追捧,是王室教育的基础教材,也是国王日常必读书籍之一。

尤西弗罗
知书房
柏拉图 著
尤西弗罗(Euthyphro)是柏拉图早期创作的哲学对话录,记录了苏格拉底与雅典公民尤西弗罗关于宗教虔诚本质的辩论过程。
对话以尤西弗罗控告父亲渎神案为切入点,通过苏格拉底式诘问法探讨虔诚的本质定义。尤西弗罗提出“被诸神喜爱即虔诚”的初始观点,苏格拉底则用诸神分歧论证该定义的自相矛盾。修正为“被所有神共同喜爱的事物为虔诚”后,苏格拉底通过因果关系类比揭示该定义仍隐含“虔诚本质先于神意”的困境。
该对话提出的“尤西弗罗困境”构成了西方哲学经典论题:道德标准源于神意还是独立于神意存在。这一两难命题在神学伦理学中持续引发关于道德权威来源的讨论。

乌托邦
知书房
托马斯·莫尔 著
《乌托邦》(Utopia)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者托马斯·莫尔创作的游记,首次出版于1516年。
该书分两卷,第一卷借一位旅人之口,谈他周游列国所见,由此而导入对英国当时情况的观察与批判;第二卷才是对以“乌托邦”命名的一个想象的国家的描述。
《乌托邦》一书是欧洲第一本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它第一次完整地描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图景。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首次批判了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提出了以组织生产、普遍劳动为基础的公有制和平等的原则,奠定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根基,为以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可贵的思想材料。

查第格
知书房
伏尔泰 著
这部小说讲述了古巴比伦哲人查第格的传奇。伏尔泰并未追求史实精确,书中查第格遭遇的诸多困境实为十八世纪社会矛盾的借古讽今之作。作品本质是哲学寓言,将人生置于不可抗的命运掌中,既展现宗教与形而上学的伪善正统,更通过查第格自身的道德观蜕变,对这两大体系发起犀利挑战。伏尔泰精妙运用的矛盾修辞与并置手法,在此散文体中绽放异彩。除《老实人》外,此书堪称其最负盛名的思想利剑。

哲学辞典
知书房
伏尔泰 著
《哲学辞典》堪称现存最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且内容驳杂的典籍之一,集事实与例证于大成。其蕴含的信息包罗万象,足以满足各类志趣与研究领域;其行文更尽显作者无与伦比的天赋才华——智慧、活力与从容兼备。凡曾启迪或愉悦文坛的话题,此书几乎无所不谈;人类思潮如潮汐般往复冲刷着变幻无定的海岸,其间的任何角落,亦无远弗届,皆在探索之列。

斐多篇
知书房
柏拉图 著
《斐多篇》被公认为柏拉图的杰作之一,充分展现了他在哲学造诣和戏剧才华上的巅峰成就。该篇对苏格拉底临终时刻感人至深的记述,使其位列古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同时,这部作品也是理解西方文化中诸多根深蒂固思想的关键文献,并为进入柏拉图的思想世界提供了最佳的门径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