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斯菲尔德庄园
曼斯菲尔德庄园
简·奥斯汀

曼斯菲尔德庄园

简·奥斯汀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于181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该作讲述了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题材。描写陷入感情纠葛的几对青年男女。 善良懂事的范妮由于家境穷困,从小被寄养在富裕的姨妈家。姨妈家的两个表姐虽然聪敏美丽,但都高傲任性,幸亏表兄埃德蒙的亲切关怀,才使她在寄人篱下的生活中得到安慰和快乐。成年后的范妮也常随表姐表兄参加社交聚会,他们在牧师家里结识了风流倜傥的青年克劳福德和他的妹妹玛丽。埃德蒙对美丽机智的玛丽一见倾心,范妮的两个表姐则拼命追求克劳福德,未料克劳福德在逢场作戏后发现自己真心喜欢的是范妮,而范妮深爱的却始终是温和真诚的埃德蒙。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8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74086
"在这个世界上,善良总会战胜邪恶,而温柔的心灵终将得到应有的回报。"简·奥斯汀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通过范妮·普莱斯的故事证明,真正的美德从不张扬,却在静默中闪耀永恒的光芒。这部细腻刻画现实主义与道德成长的作品,既是对19世纪英国社会的精妙解剖,也展现了人类情感中最珍贵的坚守与觉醒。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61980
重读《曼斯菲尔德庄园》,每次都觉得不舒服。书里的人活着就像在演戏,连痛苦都是装出来的。范妮总是逆来顺受,这种软弱被说成美德。其他人更可笑,表面体面,背地里势利又虚伪。 奥斯汀把上流社会写得优雅高贵,其实全是假的。穷人在书里只有两条路,要么像范妮一样当寄生虫,要么像她父母一样被嘲笑。最恶心的是最后范妮嫁给表哥,这种近亲结婚还被说成圆满结局。 书里每个人都在算计钱和地位,偏偏要披着道德的外衣。读的时候觉得冷,因为字里行间都是冷漠。作者用精致的句子包装腐朽的价值观,把压迫说成理所当然。这种书看多了会以为世界本该如此,其实只是有钱人的自欺欺人罢了。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78674
奥斯汀笔下这座庄园的精妙布局令人叹服,每个细节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96940
说实话,《曼斯菲尔德庄园》能跻身经典之列实在令人费解。奥斯汀在这部作品里展现的叙事技巧远不如《傲慢与偏见》来得精妙,整个故事像一杯温吞的白开水,既没有摄人心魄的戏剧冲突,也缺乏令人拍案叫绝的机智对白。那些吹捧它"展现了英国乡绅生活全貌"的评论家们,恐怕是被奥斯汀的光环晃花了眼。 这部小说最令人不适的,是它对道德说教近乎偏执的迷恋。范妮·普莱斯这个角色简直是对读者耐性的考验——一个永远正确、永远隐忍的"道德完人",与其说是鲜活的人物,不如说是奥斯汀道德观念的传声筒。当她把范妮塑造成所有美德的化身时,其他角色就不得不沦为衬托她的丑角。这种非黑即白的道德审判,让整个故事失去了人性的复杂与深度。我甚至怀疑,奥斯汀是不是把自己对完美女性的幻想,一股脑儿塞进了这个苍白单薄的躯壳里。 更可笑的是,书中那些所谓的"深刻观察",不过是当时中产阶级的陈词滥调。奥斯汀喋喋不休地谈论婚姻、财产、社会地位,却从未真正触及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她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为个人道德修养,这种肤浅的社会认知,与同时代真正伟大的思想家相比简直判若云泥。当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里解剖法国社会的毛细血管时,奥斯汀还在不厌其烦地记录谁该嫁给谁的家长里短。 但正是这种浅显易懂的道德寓言,反而让奥斯汀大受欢迎。普通读者不需要面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灵魂拷问,只需在范妮的道德胜利中获得廉价的满足感。他们误以为自己在欣赏"英国社会的微缩画卷",实则不过是在消费精心包装的中产阶级价值观。这种把世俗智慧当人生真理的错觉,恰恰暴露了大多数读者的认知局限。 最讽刺的是,奥斯汀本人或许都没意识到,她笔下那个"道德至上"的曼斯菲尔德庄园,本质上就是个虚伪的牢笼。范妮最终获得的幸福,不过是学会了在这个牢笼里做个乖巧的囚徒。当后世读者为这个结局感动不已时,他们赞美的其实是自己内心对世俗成功的渴望——这大概就是经典文学最吊诡的魔力,它能让平庸的思想因为精致的包装而被误认为深刻。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08583
《曼斯菲尔德庄园》让我看到奥斯汀的深刻底蕴,每一个细节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她笔下的范妮如此真实,那份隐忍与坚持令人动容。这份作品证明奥斯汀不仅是爱情小说家,更是洞察人性的心灵捕手。我为自己能读懂这份深邃而感到骄傲。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