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丽莎 - 第 1 卷
克拉丽莎 - 第 1 卷
塞缪尔·理查森

克拉丽莎 - 第 1 卷

塞缪尔·理查森  

在无良家庭的压力下,年轻的克拉丽莎·哈洛嫁给了一个她厌恶的富人,她被骗与机智而温文尔雅的罗伯特·洛夫莱斯一起逃离,并将自己置于他的保护之下。然而,洛夫莱斯证明自己是一个不值得信任的耙子,他模糊的婚姻承诺伴随着不受欢迎且越来越残酷的性挑逗。然而,克拉丽莎发现他的魅力很诱人,她一丝不苟的美德感中夹杂着未表白的欲望。 《克拉丽莎》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交织信件来讲述,是一部对一对被致命吸引的夫妇的丰富模棱两可的研究,也是一部具有惊人力量和直接性的作品。它在 1747 年首次问世时取得了巨大成功,至今仍是所有小说中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35692
"美德是它自己的回报,而罪恶则是它自己的惩罚。"——塞缪尔·理查逊《克拉丽莎》
2025年08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28883
23-25📚……重读时指尖仍会不自觉地颤抖,那些用羽毛笔写就的绝望仿佛穿透纸背直抵心底。2023年深秋的午后,咖啡杯沿的水雾氤氲间,突然刷到新闻"某高校教授以学术名义长期性骚扰女学生"——看,两个世纪过去了,洛弗莱斯式的猎食者不过褪去了鲸骨裙撑,换上了西装革履的伪装。所谓文明社会的进步,有时不过是把铁链锻造成了更精致的枷锁。 克拉丽莎的悲剧从不是哈洛家的独幕剧。当父母们用"为你好"的绸缎捆束女儿的翅膀,当整个社会将贞洁铸成刺向受害者的长矛,理查森早在1748年就为我们预演了现代版的"完美受害者"审判。但多么奇妙啊,在那个连女性读书都被视为逾矩的年代,作者竟用七百页的篇幅为一位"失贞少女"建造起文学的圣殿。这让我想起去年在伦敦看到的古董店陈列柜,那些被精心修复的裂痕,往往比完美无瑕的瓷器更令人驻足。 书信体形式此刻读来竟有超现实的当代感。克拉丽莎写给安娜的每封求救信,都像极了现代女孩深夜发给闺蜜的语音条。当洛弗莱斯在信中炫耀"我像采集玫瑰那样摘下她的贞操"时,21世纪社交媒体上正流行着"狩猎教程"的暗语。但正是这种跨越时空的共振,让克拉丽莎推开窗户的瞬间永远凝固成文学史上最圣洁的反抗——她选择用死亡来完成的,何尝不是我们时代仍在继续的性别战争? 真正令我热泪盈眶的是理查森的勇气。当整个伦敦剧院都在上演浪子回头的喜剧时,他偏要让女主角的尸体躺在铺满鲜花的棺木里,让读者看清那些花瓣下腐烂的真相。这种固执的诚实让我想起去年在#MeToo运动里站出来的那些普通女性,她们撕破体面假象的模样,和克拉丽莎拒绝与施暴者和解的姿态如出一辙。 此刻合上书页,月光正斜斜地爬过窗台。突然明白为什么伍尔夫说每个女人都应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因为克拉丽莎用生命证明:当世界只给你留出囚笼的角落,保持清醒本身就是最优雅的反抗。那些批评小说冗长的声音多么可笑啊,难道没发现吗?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描写,让18世纪的月光依然能照亮21世纪女性衣橱里的骷髅。
2025年08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05454
"美德与苦难往往是孪生姐妹,而快乐却总是与罪恶相伴而行。" ——塞缪尔·理查逊《克拉丽莎》
2025年08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27783
合上《克拉丽莎》第一卷已经有些时日,但那些信件中流淌的情感依然在我心头萦绕不去。虽然早就听闻这是部书信体小说的开山之作,却没想到理查森能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得如此深邃、如此细腻、如此令人窒息。 这种惊人的真实感,与理查森本人作为印刷商长期接触各类书信的经历密不可分。我始终相信,只有真正浸淫其中的创作者,才能将某种文体发挥到极致。就像普鲁斯特,若不是长期卧病在床,怎能在《追忆逝水年华》中把记忆的流动描绘得如此丝丝入扣?又像简·奥斯汀,若不是在那个乡绅社交圈中生活,又怎能将舞会上的眉目传情写得如此惟妙惟肖? 《克拉丽莎》中的每一封信都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18世纪英国社会的虚伪面纱。特别是女主人公克拉丽莎那些充满矛盾与挣扎的书信,读来令人既心疼又愤怒。她笔下的每一个标点似乎都在颤抖,每一处停顿都暗含呜咽。这种文字的力量,让我时常忘记自己是在读一部虚构作品,而更像是偷看了某个真实少女的私人日记。 作为一个在传统家庭长大的读者,我完全能理解克拉丽莎的困境。记得小时候,每当我想做出与父母期望不符的选择时,那种撕心裂肺的矛盾感与克拉丽莎如出一辙。理查森太懂得如何捕捉这种微妙心理了——那种既想反抗又害怕伤害亲人的复杂情感,那种在自由与责任之间的痛苦摇摆。 但不得不说,这部作品的节奏有时确实令人焦躁。那些冗长的道德说教,那些反复的心理剖析,常常让我忍不住要跳过几页。特别是当克拉丽莎的家人对她百般刁难时,我真想冲进书里摇醒这个过分善良的姑娘:为什么不更决绝一些?为什么不更自私一点?可转念一想,这不正是理查森的高明之处吗?他就是要用这种近乎折磨的缓慢叙事,让我们体会克拉丽莎所承受的精神酷刑。 洛弗莱斯这个角色塑造得尤为精彩。这个风度翩翩的恶棍,这个用优雅言辞包装险恶用心的伪君子,简直让人又恨又着迷。读到他那些精心设计的甜言蜜语时,我常常不寒而栗——多么熟悉的套路啊!即使在今天,不也常有衣冠禽兽用类似的手段操控他人吗?理查森在两百多年前就已经把这种情感操纵术解剖得淋漓尽致。 不过,作为现代读者,我有时会对书中某些道德说教感到不适。特别是对女性"贞洁"的过分强调,在今天看来实在有些陈腐。但转念一想,或许这正是小说的价值所在——它忠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对女性的道德绑架,让我们看到父权制度如何将活生生的个体变成道德祭品。 最令我震撼的是克拉丽莎逐渐觉醒的过程。从最初的顺从,到犹豫,再到最后的反抗,理查森用数十万字的篇幅细腻描绘了一个灵魂的成长轨迹。这种写法需要何等的耐心与勇气!在现代这个追求快节奏阅读的时代,恐怕很少有作家敢这样写作,也很少有读者愿意这样阅读了。 读罢第一卷,我既为克拉丽莎的命运揪心,又不禁思考:在今天这个号称自由的时代,我们是否真的摆脱了那种无形的道德枷锁?当女性做出非常规选择时,是否仍然要承受各种有形无形的压力?从这个角度看,《克拉丽莎》不仅是一部文学经典,更是一面照见人性的镜子,映照出那些跨越时空的永恒困境。
2025年08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17099
"爱情是盲目的,而友谊则不然。"
2025年08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