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汉演义
知书房
西汉演义
甄伟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1
发表书评
《西汉演义》,英雄辈出之史诗!蜉蝣可效鸿鹄志,小卒亦能成大将。开卷可见刘邦市井提剑斩白蛇,读毕方悟项羽垓下别虞姬。顺读痛快淋漓,逆读更显天道轮回。卑微时不妄自菲薄,得意时不忘形骸。一盏残灯伴读可壮肝胆,高堂明烛夜读更添豪情。乱世方显真豪杰,绝境才见大丈夫。读此书者,当如韩信受胯下辱而不改其志,似张良遇黄石公而顿悟玄机。看他人故事,成自己传奇!
古时英雄为人,在求建功立业,封侯拜相,扶危济困,安邦定国。今人追名逐利,在求升官发财,豪车别墅,声色犬马。古时英雄更重气节,如韩信,受胯下之辱而志不改,最终成就伟业。今人将功名视为敲门砖,为达目的,曲意逢迎,毫无骨气,实在令人不齿。
今读《西汉演义》,依然能感受到那股豪迈之气。书中写刘邦斩白蛇起义,何等壮烈。写项羽破釜沉舟,何等决绝。写张良运筹帷幄,何等智慧。这些故事至今读来仍让人热血沸腾。书中还写到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比如刘邦善用人才,韩信能忍辱负重,这些品质在今天依然值得学习。
现在的社会风气变了。人们不再崇尚英雄气概,反而嘲笑那些坚持原则的人。看到这种情况,有识之士无不感到痛心。《西汉演义》中那些忠义之士,那些慷慨悲歌的故事,应该让更多人知道。
《西汉演义》这部看似讲述刘邦发迹史的小说,实则是一部权力游戏的教科书。翻开那些金戈铁马的篇章,字里行间都浸透着帝王心术的算计。刘邦从一介亭长到开国皇帝的发家史,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权谋教科书。他笼络人心的手段,驾驭部下的方式,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精髓。
读这部小说时,最令人感慨的是那些看似豪迈的英雄故事背后,都藏着精密的利益算计。刘邦与项羽的楚汉之争,表面上是两个英雄的较量,实则是一场关于如何驾驭人心的政治实验。项羽刚愎自用,最终众叛亲离;刘邦善于用人,终成帝业。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刘邦的"善用人"本质上是一种更高明的控制术。他懂得在适当的时候示弱,在关键时刻施恩,让部下既敬畏又感恩,心甘情愿为他卖命。这种驭人之术,比项羽的霸道更可怕,因为它让人在被控制时还自以为得到了尊重。
小说中最耐人寻味的是那些"君臣相得"的故事。萧何、张良、韩信这些能人异士为何甘愿追随刘邦?说到底还是利益使然。刘邦给了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也给了他们封侯拜相的机会。这种互惠互利的关系,远比单纯的忠义道德更牢固。但小说偏偏要用"知遇之恩"这样的道德外衣来包装,让赤裸裸的利益交换显得温情脉脉。这让我想起现实中的职场,多少上下级关系不也如此?领导需要能干的部下,部下需要赏识自己的伯乐,各取所需却被美化为"知遇之恩"。
《西汉演义》对权力的描写尤为深刻。刘邦称帝后的种种作为,活脱脱展现了一个统治者如何巩固权力的全过程。诛杀功臣、分封宗室、制衡外戚,每一步都经过精心算计。最讽刺的是,这些为了维护皇权的冷酷手段,都被冠以"为天下计"的美名。读到这里,不禁让人思考:到底是为了天下,还是为了刘家的天下?这种将家天下包装成公天下的手法,在后世的政治运作中不断重演,至今仍能看到它的影子。
小说中那些道德说教尤其值得玩味。刘邦的"仁厚"、萧何的"忠诚"、张良的"智慧",都被塑造成值得效仿的典范。但细究这些人物的实际作为,就会发现道德标签与实际行为往往存在巨大落差。刘邦可以为了逃命三次推子女下车,可以兔死狗烹诛杀功臣,却仍被赞为仁厚长者。这种道德与现实的割裂,恰恰反映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个特点:行为可以很现实,但必须用道德话语来包装。
最令人深思的是小说结尾处对"文景之治"的描写。经过多年的战乱,百姓终于可以休养生息,似乎验证了刘家王朝的合法性。但换个角度看,这不过是证明了任何统治只要能让百姓吃饱饭,就能获得认可。老百姓其实不在乎谁当皇帝,只在乎能否安居乐业。这种朴实的生存智慧,与统治者精心构建的合法性论述形成鲜明对比。
读罢全书,最大的感受是: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西汉初年的那些政治戏码,在后世不断重演。权力运作的逻辑,驾驭人心的手段,几乎没有什么本质改变。唯一不同的是,现代社会的权力游戏穿上了更文明的外衣,但骨子里还是那套东西。这让人不禁感叹:太阳底下无新事,人性的弱点与权力的本质,千百年来其实从未改变。
掩卷沉思,《西汉演义》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讲述了一个朝代的兴衰,更在于它揭示了权力运作的永恒法则。那些看似古老的权谋智慧,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依然能找到对应的版本。或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它讲述的是过去的故事,却总能照见当下的现实。在这个意义上,读历史小说不是为了怀古,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
写得太假,根本不像正史。
古代写历史的人,重在记录兴衰得失,为后世留鉴戒。现在写历史的人,重在追求噱头,搞些猎奇情节吸引眼球。古代写历史的人更看重事实,如司马迁,遭受宫刑之辱,仍坚持秉笔直书。现在写历史的人把历史当作赚钱工具,为了销量乱改史实,毫无底线,实在令人不齿。
看《西汉演义》这部书,虽然写的是汉朝故事,但很多道理放到今天也适用。比如书中写刘邦和项羽争天下,说到底就是性格决定命运。刘邦能忍让,懂得用人,所以最后得了天下。项羽刚愎自用,连范增这样的谋士都留不住,只能落个乌江自刎的下场。这跟现在职场上的道理一模一样,会做人的总是比不会做人的走得更远。
书中还写了很多君臣关系。韩信这样的大将,帮刘邦打了天下,最后却被猜忌杀害。这让人想到现在职场上,功高震主的下场往往不太好。萧何就聪明得多,知道适时自污名节,才能保全性命。这些道理,现在很多当领导的都该好好看看。
不过这本书也有问题。有些地方明显歪曲史实,把刘邦写得太过完美。其实历史上刘邦也有很多缺点,但书中都轻描淡写带过了。这种写法,对读者了解真实历史没有好处。还有一些情节过于夸张,比如写项羽力能扛鼎,这明显是小说笔法,不能当真。
现在很多人看历史,要么完全不信,要么全盘接受。这两种态度都不对。看《西汉演义》这样的书,关键是要学会分辨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虚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真正学到东西。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