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龙城录
龙城录
柳宗元

龙城录

柳宗元  

轶事小说集。又名《河东先生龙城录》。旧题唐柳宗元撰。二卷。宗元有《河东先生集》已著录。是书唐艺文志未著录,宋人何远以为本朝王铚所作,假托柳氏大名。朱熹亦持何氏观点。清四库馆臣进而检讨书中文字,颇以笔力贫弱,非柳氏大家所为,考其记事,又多类同于宋人,不无道理。全文约5600字,共收笔记43则,主要记述了隋唐时期帝王官吏、文人士子、市井人物的轶闻奇事。《直斋书录解题》、 《通考》、 《宋志》著录,一卷。今存《柳河东全集》本、 《百川学海》本、 《稗海》本、皆为二卷。又有《历代小史》本, 《说郛》本、 《五朝小说》本、 《唐人说荟》本均作一卷。二卷本和一卷本同。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9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73625
"柳宗元笔下,《龙城录》如暗夜萤火,照见盛唐气象下的诡谲人心——'龙城有古槐,夜辄有声如人吟',这飘摇千年的树精低语,恰是文人傲骨在皇权阴影中的凄清独白。"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05593
"柳宗元笔下,龙城景物皆入画,一卷青史尽成诗。"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57485
已经很久没有读过这样充满神秘色彩的古籍了,《龙城录》偶然得自一位研究民俗学的朋友推荐。翻开这本记载着唐代奇闻异事的笔记,恍惚间像是走进了布满蛛网的阁楼,每一则故事都像蒙尘的铜镜,照出些模糊又令人不安的影子。 "柳毅传书"里那个被丈夫虐待的龙女,总让我想起地铁上见过的那些憔悴面容。现代人何尝不是被困在各自的洞庭湖底?只不过我们的枷锁变成了房贷、KPI和社交媒体的点赞数。有时候深夜加班回家,看见写字楼玻璃幕墙上自己的倒影,竟分不清是人在看影子,还是影子在看人。 最触动我的是"赵旭遇仙"的故事。那个书生在青溪畔邂逅的素衣女子,三天后化作白烟消散的情节,像极了我们这代人转瞬即逝的理想。仙缘渺茫不可追,倒像是某种隐喻——我们追逐的升职加薪、学区房、财务自由,何尝不是另一种镜花水月?但可悲的是,连这样的幻梦都快要守不住了。 读至"许汉阳夜泊"时突然脊背发凉。那个水府宴席上宾客饮用的暗红色"甘露",与当代人熬夜时灌下的功能饮料何其相似。我们都在饮鸩止渴,却还要假装这是琼浆玉液。唐人笔下的精怪至少还承认自己是异类,而现代社会的魑魅魍魉都穿着定制西装。 掩卷时窗外正下着雨,玻璃上的水痕把路灯的光晕扯成流动的金线。突然明白为什么这些志怪故事能流传千年——它们根本不是写给古人看的。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镜子,照出人们心底最隐秘的恐惧与渴望。现在书架上那些成功学著作,五百年后会不会也变成后人眼中的《龙城录》?而我们拼命抓住的确定性,在时间长河里恐怕连志异小说里的鬼火都不如。 合上书页时,指尖沾了些许霉斑。不知是古籍自带的岁月痕迹,还是我掌纹里渗出的迷茫。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73115
《龙城录》这部作品,表面看是古代志怪小说的余绪,内里却透着某种令人不适的矫饰。那些刻意堆砌的奇闻异事,就像集市上叫卖的廉价珠玉,闪光却无实质。作者似乎沉迷于构建虚幻的龙城世界,却忘了文字最该打动的是人心。 文字之道,当如君子修身,重在约束与克制。可这部作品偏偏反其道而行,辞藻浮夸如盛夏的繁花,转眼便凋零腐烂。那些所谓的神仙异事,读来不过是作者自娱自乐的幻想,既无益于世道人心,也不能给读者以真正的启迪。我常想,若把那些铺张的笔墨用来写人间真情,该是何等动人。 最令人遗憾的是其中的说教。那些突兀插入的劝世良言,像是不合时宜的客人,硬生生打断故事的脉络。作者似乎既想炫耀学识,又要扮作道德先生,结果两头不讨好。真正的智慧应当如春风化雨,而非这般刻意的卖弄。 二十岁后的读者,多半能看穿这种文字的把戏。那些看似玄妙的描写,不过是作者未能融会贯通的学识堆砌。我读时常常想起幼时私塾先生的戒尺——这部作品正像那戒尺,僵硬而不知变通。 说到底,文章的价值不在辞藻的华美,而在思想的深度。《龙城录》就像一座装饰过度的亭台,远看金碧辉煌,近观却见柱朽梁蛀。这样的作品,终究经不起时间的淘洗。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29497
《龙城录》这部作品在当代文学界可谓是一个奇特的存在,它既想继承古典志怪小说的衣钵,又试图融入现代都市的荒诞元素,结果却沦为一场不伦不类的文学实验。作者显然对唐代传奇《龙城录》有着某种执念,但这种致敬更像是一场拙劣的模仿秀。全书充斥着支离破碎的叙事和故作高深的隐喻,让人不禁怀疑作者是否真的理解自己笔下的世界。 小说最致命的缺陷在于其人物塑造的彻底失败。主角被塑造成一个既想保持古典文人风骨,又要扮演现代都市英雄的矛盾体。这种人格分裂式的描写非但没有产生预期的戏剧张力,反而让读者感到无比别扭。书中那些刻意为之的"超凡脱俗"桥段,比如主角在酒吧里吟诵李商隐的诗句,或是在地铁上突然顿悟道家真谛,都显得做作至极。作者似乎认为只要堆砌几个文化符号就能营造出深度,殊不知这种廉价的文学装饰只会暴露其内涵的空洞。 叙事结构更是混乱不堪。作者试图模仿《聊斋志异》的单元剧模式,却又忍不住加入一条若隐若现的主线。这种半吊子的叙事策略导致全书既缺乏短篇小说的精炼,又不具备长篇小说的连贯性。更可笑的是那些突如其来的超现实情节,它们既没有服务于主题,也没有推动剧情,纯粹是为了制造所谓的"魔幻感"。这种为怪诞而怪诞的写法,让整部作品像是一锅乱炖的大杂烩。 语言风格上的矛盾同样触目惊心。作者时而模仿文言文的简练,时而又陷入现代小说的啰嗦。这种风格分裂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对话设计——人物一会儿说着"之乎者也"的仿古语,一会儿又冒出网络流行语。这种语言上的精神分裂不仅破坏了阅读的沉浸感,更暴露出作者对文学语言掌控力的严重不足。真正的语言大师能够将古今融会贯通,而不是像这样生硬地拼接。 最令人失望的是这部作品对传统文化的消费态度。作者表面上在致敬古典文学,实际上只是把传统文化元素当作装点门面的道具。书中那些对《周易》《道德经》的引用大多流于表面,既没有深入的理解,也缺乏创造性的转化。这种对经典的轻佻态度,比起那些公然解构传统的作品更加令人不适。至少后者是诚实的,而《龙城录》则披着继承传统的外衣,行消费传统之实。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龙城录》的失败具有典型意义。它反映了当下一些作家对传统的误解——以为只要贴上几个文化标签就能获得深度。殊不知真正的文学传承需要的是消化吸收后的创造性转化,而不是这种肤浅的符号搬运。这部作品最终沦为了一场自娱自语的文字游戏,既不能打动古典文学爱好者,也无法吸引现代读者。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警醒:文学创作若没有真诚的态度和扎实的功力,再华丽的包装也掩盖不了内在的空虚。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