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公羊传
公羊传
公羊高

公羊传

公羊高  

《公羊传》又名《春秋公羊传》儒家十三经之一,春秋三传之一,研究先秦至西汉儒家思想的重要史料。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其作者为卜商的弟子,战国时齐国人公羊高。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母生一起将《春秋公羊传》着于竹帛。《公羊传》有东汉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诂》、唐朝徐彦作《公羊传疏》、清朝陈立撰《公羊义疏》。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9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94216
"《公羊传》者,以微言显大义,一字之中褒贬具焉。"
2025年07月1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33172
春秋笔法的典范《公羊传》跻身"春秋三传"之列(与《左传》《谷梁传》并称),却始终像是戴着礼教面具的优伶。这部以公羊高为名义作者的经典,在历代经学家眼中堪称阐释《春秋》的圭臬,但当我们掀开那些道貌岸然的微言大义,看到的却是扭曲变形的历史镜像。 所谓"一字褒贬"的书法,实则处处显露着汉代儒生的矫揉造作。那些刻意为之的"讳书""变文",与其说是彰显圣人之意,不如说是为专制皇权量身定制的遮羞布。读来只觉满纸皆是曲笔——鲁隐公被弑称作"薨",齐襄公复仇美化为"正",这般指鹿为马的笔法,倒与后世官修正史一脉相承。董仲舒推崇的"改制"思想浸透字里行间,使得这部经解更像是政治宣传手册。 最令人齿冷的是其中泛滥的"灾异谴告"之说。日食地震皆被附会为人君失德,蝗灾水患必归结为妇寺干政。这般牵强附会的解释,既暴露了汉代今文经学的谶纬底色,更折射出儒生们攀附权贵的集体焦虑。当看到"六鷁退飞过宋都"被解作"王者之瑞"时,不禁要问:这究竟是经典阐释,还是方士占卜? 人物评价尤显双重标准。齐桓公的"尊王"被过度美化,却对其"葵丘之盟"的僭越视而不见;对宋襄公"仁义之师"的吹捧,反倒暴露了迂腐的战争伦理。最荒谬莫过于对"子以母贵"的执念——这种将宗法制度神圣化的论调,在今日看来何其腐朽。公羊家们苦心经营的"三世说",不过是为汉王朝受命改制编造的理论依据。 清代学者章学诚曾讥讽公羊学者"舍实事而专言义理",此评可谓一针见血。那些繁复的"例辞",那些刻意求深的"义法",终将鲜活的历史囚禁在礼教的牢笼中。当读到"大夫无遂事"这般僵化教条时,忽然明白为何王安石要斥之为"断烂朝报"。 掩卷沉思,这部被历代统治者奉为圭臬的经典,本质上不过是权力与经学共谋的产物。那些精心设计的"书法",那些煞有介事的"义例",在剥去神圣外衣后,剩下的只是专制政治的注脚。若说《春秋》是孔子"笔削见义"的杰作,那么《公羊传》更像是汉儒"削足适履"的标本。
2025年07月1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82067
读《公羊传》需要反复思考。这是一本能让人静下心来看的书。书中讲的是春秋时期的历史,但道理放在今天也一样适用。公羊高写这本书不是简单地记录历史,而是要通过历史事件说明道理。 阅读时要注意书中的"微言大义"。很多深刻的思想都藏在简单的文字里。比如书中讲"元年春王正月"这句话,看似是记时间,其实是在说君王应该怎样治理国家。这种写法需要仔细琢磨才能明白。 《公羊传》特别强调"正名"的重要性。名分不正,事情就做不好。书中用很多例子说明这个道理。比如鲁隐公的事,就是因为名分问题导致悲剧。这说明做事要名正言顺。 书中还讲了很多治国的道理。好的君王要重视民生,要任用贤人,要遵守礼制。这些道理现在看也很有价值。虽然时代不同了,但基本的治国原则是相通的。 读这本书要联系实际。书中的例子都是历史事件,但道理可以用在今天的生活中。比如做人要守本分,做事要讲规矩,这些道理永远不会过时。 遇到困惑时可以多看几遍。第一遍可能看不懂深意,多读几次就会有新的理解。这本书值得反复阅读,每次都能有新的收获。 《公羊传》的语言很简练,但含义很深。读的时候不能着急,要一字一句地理解。重要的不是读得快,而是读得懂。真正理解了书中的道理,才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025年07月1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69874
古代学者研究《公羊传》,是为了理解春秋大义,探求微言大义。现在的人读《公羊传》,却总是纠结于那些字句的解释,争论不休。古人看重的是其中的道理,比如"大一统"的思想,"尊王攘夷"的主张。现在的人却只关心哪个版本更权威,哪个注解更准确。 《公羊传》里说"春王正月",这简单的四个字,包含了深刻的政治理念。但今天的人读到这里,第一反应却是去查证历法,争论具体日期。古人读《春秋》,看到的是君臣大义,现在的人却总在计较史实的真伪。 最让人困惑的是"三世说"。公羊高提出"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这明明是说历史书写的态度问题。但现在的学者非要考证具体指哪三世,争论不休。古人看重的是这个道理对现实的指导意义,现在的人却把它当作纯粹的学术问题。 还有"复仇"的说法。公羊高强调"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这本来是讲政治伦理。但今天的人读到这里,马上就开始讨论具体案例,计算年代。古人从中领悟的是坚守道义的精神,现在的人却只关心是否符合现代法律。 读《公羊传》时,常常觉得现在的解读方式出了问题。古人读经是为了修身治国,现在的人却把经学变成了纯粹的学问。公羊高的很多观点,比如"大一统"思想,明明对现代社会很有启发。但现在的学者宁愿争论字句,也不愿意思考其中的现实意义。 每次翻开《公羊传》,都觉得现在的读法和古人很不一样。古人读书是为了明白道理,现在的人读书却像是在做研究。这种变化让人困惑,不知道是时代变了,还是我们自己出了问题。
2025年07月1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74984
"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2025年07月1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