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仪礼
知书房
仪礼
彭林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85
发表书评
不少读者初读《仪礼》便觉头大如斗,以为尽是繁琐礼节,枯燥无味。其实此书所载乃先秦时期贵族生活的真实写照,本是用当时的白话记录而成,与《尚书》同属上古文献,自然难逃诘屈聱牙之评。然细究其难读之因,多半是今人不谙古人生活习俗,更未掌握读经门径所致。彭林先生注译本虽尽力疏通文义,但若读者不先明"三礼"互证之法,终究如雾里看花。
昔年听钱穆先生讲学,曾道读《仪礼》须得"以礼解礼"。譬如《士冠礼》中"设洗于东荣"一句,今人乍看不知所云,实则"洗"是盥洗之器,"东荣"指屋檐翘起处。此类名物制度,非得查考郑玄注疏不可。更棘手的是书中那些如今已消亡的礼仪动作——"揖让升降"看似简单,实则每个动作的幅度、方向、时机都有严格规定,差之毫厘便成失礼。这让我想起某次在曲阜观礼,那些身着玄端、手执笏板的礼生,每一个转身都带着三千年的重量。
今人读《仪礼》,常犯两种毛病:或囫囵吞枣强记条文,或望文生义妄加批判。其实不妨学清代凌廷堪"以例求礼"之法,将十七篇仪节视作活态标本。彭林注本可贵处,正在于用考古发现与青铜铭文互证,比如用战国宴乐纹铜壶印证《燕礼》中的"献酬"场景。不过要提醒读者的是,注本再详实也替代不了原典,就像参观博物馆时,玻璃柜里的展品终究需要自己用眼睛去丈量。我常建议初读者先观《士婚礼》篇,那些纳采、问名的细节里,藏着比《诗经》更鲜活的生活气息。
礼者,立身之本。
不少读者反映《仪礼》文字艰涩难通,其实这与阅读方法有关。先秦典籍大多用当时的白话写成,而《仪礼》记载的周代礼制,用的正是当时的日常用语。这些用语流传至今,自然显得陌生。周代以陕西为政治中心,书中难免夹杂当地方言,这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想要读懂《仪礼》,需要掌握基本方法。清代学者孙诒让说过:"读《仪礼》当先知《说文》。"《说文解字》是理解古文字的重要工具。汉代郑玄为《仪礼》作注时,就大量引用《说文》来解释字义。比如《士冠礼》中的"纚"字,现代人觉得生僻,但在当时就是束发的普通用语。
《仪礼》记载的礼节程序看似繁琐,实则逻辑严密。每个动作都有其特定含义。例如《士相见礼》中"宾入门左"的细节,体现了周人以左为尊的观念。若不了解这些背景,自然觉得难以理解。
现代读者要特别注意版本选择。中华书局出版的彭林点校本较可靠,其中保留了郑玄注和贾公彦疏。这些注释能帮助理解原文。读时可以边看正文边对照注释,逐步掌握其中的礼制规范。
读彭林的《仪礼》,越读越觉得其中繁文缛节令人窒息。那些繁琐的礼仪规范,真的适合现代社会的节奏吗?编者试图用现代语言解读古老仪轨,却总让人感觉是在给僵尸涂脂抹粉。特别是看到"士相见礼"那一段,三辞三让的虚礼,放在今天简直像场滑稽戏。
书中对周代礼制的考证确实详实,但过度美化"礼"的教化作用,未免有些一厢情愿。难道礼崩乐坏真是天下大乱的根源?我倒觉得,与其纠结于这些形式,不如关注实质的公平正义。编者对"乡饮酒礼"的推崇尤其令人费解——在阶层固化的周代,这类仪式不过是既得利益者的表演秀罢了。
最遗憾的是,全书沉浸在复原古礼的狂热中,却很少反思这些仪轨对人性的束缚。读着读着,仿佛看见一个个被礼教压弯的背影。或许,我们该继承的不是具体的礼仪形式,而是其中蕴含的相互尊重之心?
古人重礼,将《仪礼》奉为圭臬,一举一动皆有章法可循。今人读《仪礼》,只觉得繁琐迂腐,不堪卒读。彭林注释《仪礼》,看似传承古礼,实则不过是学术投机,迎合当下复古潮流。书中那些繁文缛节,放在今天根本行不通。现代人连基本礼貌都做不到,还谈什么冠婚丧祭之礼?
古人为一场婚礼要准备数月,今人领个证就算完事。古人守孝三年,今人连三天都嫌长。彭林在书中大谈特谈这些古礼,却不去思考现实意义。现在年轻人连父母都不孝敬,还会在乎这些虚礼吗?那些复杂的礼仪程序,除了给学者提供论文素材,还有什么用?
书中详细记载了士相见礼、乡饮酒礼,现在谁还按这个来?现代社会讲究效率,这些繁琐礼节早该淘汰。彭林花这么大功夫研究这些,不如多想想怎么让传统礼仪适应现代生活。一味复古只会让传统变成摆设。
更可笑的是,书中那些等级森严的礼制。现在人人平等,谁还分什么君臣父子?古人靠礼制维持秩序,现在靠法律。彭林却还在鼓吹这套过时的东西,实在迂腐。读这种书,除了满足猎奇心理,真不知道还有什么价值。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