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
释迦牟尼

四十二章经

释迦牟尼  

《四十二章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经集部〉。据说是由中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共同译于东汉雒阳城外的白马寺,相传是古代中国第一部译出的佛典。内容是把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一共选录四十二段话,编集而成。据传永平年间,东汉明帝夜梦金人,召群臣解梦。通人傅毅指金人为佛,于是天子派遣使者蔡愔等人前往天竺寻访佛法。使者在月支国遇僧人摄摩腾,于是同还雒阳,得汉明帝接见。摄摩腾在雒阳城外白马寺译出《四十二章经》一卷,书成后收藏于兰台石室第十四间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8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23940
从《四十二章经》中读来,随着年岁增长,越发感到其中教诲的深刻。人总是容易被欲望困扰,经文中关于离欲去爱的开示发人深省。释迦牟尼指出执着是痛苦的根源,这个道理在当下社会尤为真切。 想到印度佛教早期的传播历程,确实这部经典奠定了基本教义。从经文中,能看到佛陀的智慧,也能理解他普度众生的本怀。众生皆有佛性,但需要破除迷障才能显现。 虽是出家修行之道,也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体会其中智慧。面对纷繁世事,经中教导的持戒、忍辱、布施等方法,对我们的待人接物仍有启发。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35927
众生之迷途,悉皆照见;菩提之妙义,无不具足。佛陀智慧,可谓旷古绝伦。觉者之道,解脱之门,皆在其中,遂有佛法东传之盛。夫月映千江,不离虚空之体;浪起万重,未出大海之性。故世尊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之开示,所有的觉悟清凉都从一念回光所得,所有的烦恼炽燃皆因无明妄想而生。一字一句,尽是甘露法雨,圣者凡夫,同沐法乳滋养。《四十二章经》这部典籍,岂止是修行者的明灯指南,更是芸芸众生离苦得乐的舟楫。每每捧读,总觉字字如珠玑落盘,在喧嚣尘世中开辟出一方净土。佛言简意赅处,直指人心;譬喻精妙时,启人深思。两千余年过去,这四十二段经文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照破我们内心的无明黑暗。人生在世,能得闻如是经典,实乃多劫修来之福报。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15275
"视人如花,花自芬芳;视人如刺,刺自伤人。"
2025年07月3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99583
读《四十二章经》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佛陀说的道理明明很简单,做起来却这么难? 比如经里说"人有二十难",第一条就是"贫穷布施难"。我看到这句就愣住了。我自己都过得紧巴巴的,还要给别人东西?后来想通了,可能不是说非要给钱给物。有时候给个笑脸,说句好话,也算布施。但就算这样,我还是经常做不到。早上挤地铁被人踩了一脚,第一反应就是瞪眼睛。 第二章说"富贵学道难",这个我倒能理解。有钱的时候天天想着怎么花钱享乐,哪有心思修行?但问题是我现在也没富贵,怎么还是静不下心来打坐?每次坐不到十分钟就腿麻,然后就想着待会儿吃什么。 最让我困惑的是"忍色忍欲难"。现在满大街都是刺激欲望的东西,手机随便一划就是各种诱惑。佛陀说要像捧着油碗过闹市那么小心,可我连五分钟不碰手机都做不到。 看到"被辱不嗔难"就更难受了。上周同事抢我功劳,我气得一晚上没睡好。明明知道不该计较,可心里就是过不去。经上说"恶人害贤者,如仰天吐唾",意思是坏人害好人就像朝天上吐口水,最后会落到自己脸上。道理我都懂,可当时就是咽不下这口气。 有时候我觉得,可能修行就是这样的。知道做不到,才是常态。就像经上说的"譬如磨镜,垢去明存"。要一遍遍擦,不可能擦一次就永远干净。我现在能做的,就是每天提醒自己几句经文,至少起心动念的时候能觉察到。 最让我想不通的是第四十二章,说"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可现代社会这么多信息,到底哪些该信?哪些不该信?连买个东西都要看测评,修行为什么就不能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些问题,可能还得继续修才能明白。
2025年07月3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01710
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
2025年07月3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