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滑铁卢
滑铁卢

滑铁卢

伯纳德·康沃尔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无与伦比的故事,登峰造极的讲述……不可能更美妙了。” ——马克斯•黑斯廷斯,《星期日泰晤士报》 “由于硝烟弥漫,威灵顿公爵的视野有限……法军实心弹和榴弹在他附近飞舞,噪音在震动他的鼓膜,不仅是炮声和炮弹爆炸声,还有伤员的哭喊、远方山岭的鼓声以及……各团的军乐……威灵顿最大的天赋是在这混乱中保持冷静……他在用望远镜观察远方山岭,企图解读拿破仑的意图,但他也将望远镜指向东方。” 在《滑铁卢》的末尾,读者会感到,仿佛他们自己也能指挥一个营。历史书写得这么精彩,谁还需要读小说去寻求刺激? ——《华尔街日报》 滑铁卢战役或许是一个已经被挖掘很多的话题,但这部新书一定会让军事历史迷心满意足……康沃尔给这部详尽而可读性极强的叙述注入了人性的因素。 ——《出版商周刊》 任何人,甚至伟大的军事历史学家约翰•基根爵士,都不能比康沃尔更精彩地描述或解释一场战役……康沃尔的记述非常清晰,而且节奏感极强,让这一系列混乱而令人迷惑的战役也变得清晰可辨,容易理解和欣赏。 ——《图书馆期刊》,星级评论 一个伟大而恐怖的故事,讲得精彩纷呈而清晰晓畅,作者对战斗中的人,以及他们为什么那样做,有着深刻理解。 ——《经济学人》"
更多
书评  · 17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24944
战火燃不起,英雄气短啊。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31370
在阅读拿破仑战争的相关资料时,偶然发现了这本描写滑铁卢战役的经典著作。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揭示了当时欧洲军队的真实生存状态。普通士兵的生命价值被计算得如此精确,一个步兵的价值可能还不如一匹战马。军官们随意决定士兵的生死,一场冲锋的命令就可能让上千人白白送命。 书中的威灵顿公爵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位英国名将。他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而是一个精于计算的现实主义者。每一次战术部署都经过精确考量,每一支部队的调动都有明确目的。他不在乎士兵的死活,只在乎能否赢得战役。这种冷酷反而让他在战场上格外清醒。 拿破仑的失败过程令人深思。他仍然保持着惊人的军事天赋,但身体状况已经严重下滑。在决定性的时刻,他犯下了一系列微小但致命的错误。这些错误单独来看都不严重,但组合在一起就导致了灾难性的结果。特别是对格鲁希元帅的盲目信任,最终葬送了法军最后的希望。 我在看的时候一直在想,如果拿破仑当时改变某个决定,战局会怎样发展。提前发动进攻可能避免泥泞的困扰,但敌军阵地已经加固。派更多部队追击普鲁士军队会削弱主攻力量。保留近卫军作为预备队也许能改变战局,但当时已经别无选择。每个看似可行的方案都有其致命缺陷。 普通士兵的处境最令人动容。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打仗,也不知道为谁而战。早上还在一起的战友,下午就可能变成尸体。他们面临着炮火、骑兵冲锋和友军的误伤,却依然保持着惊人的纪律性。特别是那些经历过多次战役的老兵,明知生还希望渺茫,还是义无反顾地投入战斗。 书中最震撼的场景是法军老近卫军的最后一次冲锋。这些身经百战的精锐明知必败,仍然保持着整齐的队形。他们没有慌乱,没有退缩,直到最后时刻还在执行命令。当英国军队的排枪响起时,整排整排的士兵倒下,但队形依然完整。这种赴死的勇气超越了单纯的军事纪律,成为了一种难以解释的精神力量。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12614
我翻完《滑铁卢》最后一页时,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书脊上凸起的烫金标题。这部被军事史爱好者奉为圭臬的作品,在我心里激起的不是热血沸腾的震撼,而是一种黏稠的困惑——就像暴雨过后的泥泞战场,每走一步都会陷进去更深。康沃尔用手术刀般精准的笔触解剖着这场改变欧洲命运的战役,可当那些血肉横飞的细节如走马灯般掠过眼前时,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在见证一场精心设计的标本制作。 康沃尔对战术细节的痴迷令人窒息。他像强迫症患者般记录着每个营的伤亡数字,不厌其烦地描述燧发枪哑火时的具体角度,甚至计算出拿破仑痔疮发作时每分钟的疼痛指数。这种近乎变态的精确性最初让我惊叹,直到看见他如何用三页篇幅争论某支骑兵队冲锋时究竟是向左偏了15度还是17度——那一刻书页间蒸腾起的不是硝烟,而是显微镜下福尔马林刺鼻的气味。历史在这里被制成标本,每根血管都注射了彩色树脂,却永远失去了血液的温度。我突然想起大学时参观军事博物馆,玻璃柜里那枚镶嵌在头骨里的炮弹残片,在射灯下闪烁着过于完美的金属光泽。 更令人不适的是人物塑造的割裂感。威灵顿被塑造成永远叼着雪茄的战争机器,他的每句粗口都像经过台词审核般标准;而拿破仑则像个被写坏了的莎士比亚悲剧主角,连摔望远镜的动作都带着程式化的舞台感。最荒诞的是书中某个段落,作者信誓旦旦地断言布吕歇尔元帅在冲锋前必定想起了故乡的苹果派——这种将历史人物降格为提线木偶的写法,让我想起游乐场里那些随着机械运转摆出固定表情的蜡像。当康沃尔用小说家的笔法描写内伊元帅"眼中闪过最后一丝绝望的火焰"时,我仿佛听见历史真相在青铜像底座下发出细微的崩裂声。 最深的困惑来自他对"决定性时刻"的执念。全书如同被设定好的多米诺骨牌装置,每个环节都严丝合缝地导向那个著名的傍晚六点。这种宿命论式的叙事把二十平方公里的战场压缩成沙盘模型,连阵亡士兵倒下的方向都成了证明定理的辅助线。可当我查阅其他史料时发现,实际战场上同时存在着数十个可能改变战局的变量:某支传令兵迷路延误的二十分钟,暴雨后泥泞程度不同的几片麦田,甚至某个鼓手因为耳鸣敲错的节拍——这些都被康沃尔的历史决定论筛成了无关紧要的尘埃。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玩过的磁力画板,只要轻轻掀开塑料膜,所有看似牢不可破的线条都会瞬间解体。 书中对普通士兵的处理方式尤其令人不安。那些组成方阵的肉体被简化为数字单位,就像棋盘上等待被吃的卒子。康沃尔会事无巨细地记载某个贵族军官的金怀表被子弹击中的角度,却用"约两千名伤亡"概括整个冲锋的代价。这种视角差异造成的眩晕感,就像通过望远镜错误的一端观察战场:近处镶金边的军刀柄纤毫毕现,远处成片倒下的灰色人影却模糊成移动的色块。有次我在地铁上读到关于老近卫军最后冲锋的段落,抬头看见玻璃映出的自己,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些读者何尝不是在安全距离外观赏着历史的斗兽场。 最吊诡的是全书洋溢的英雄主义情调。康沃尔不断强调滑铁卢是"改变欧洲命运的十八小时",却对战场外更广阔的时空视而不见。当他在尾声处深情讴歌"现代欧洲的黎明"时,我想到的是同一时刻里,远东的茶农正被殖民者的蒸汽船碾碎生计,美洲的奴隶在棉花田里直不起腰。这种欧洲中心主义的叙事,就像用探照灯照亮战场的某个角落,却宣称自己展现了全部真相。书架上那本《全球通史》的烫金书脊在此刻突然变得刺眼,提醒着我历史从来不是单线程的冲锋号,而是千万个时空同步震颤的交响乐。 合上书时,封底拿破仑侧影的剪影在台灯下投出夸张的阴影。这部被无数军迷称为"最权威"的著作,给我的却是一种奇怪的失真感——就像用4K分辨率观看经过数字修复的老电影,每个毛孔都清晰可见,唯独缺少了胶片应有的颗粒感。康沃尔确实搭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战术模型,可当我想触摸历史真实的质地时,指尖只碰到冰冷的光滑树脂。或许这就是专业历史书写的悖论:越是追求绝对的精确,反而离活生生的历史越远。此刻窗外传来洒水车的音乐声,我突然希望读到的滑铁卢是带着泥土味的,是能听见伤兵在雨夜里呻吟的,是允许历史存在模糊地带的——而不是这台精密的、滴答作响的战争座钟。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滑铁卢》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