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外套
外套

外套

尼古拉·果戈理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尼古拉·果戈理出生在俄罗斯帝国的一个乌克兰村庄,父母是乡绅。他上大学时开始写作,后来去了圣彼得堡,希望在文学界取得成功。他自费出版的诗歌受到普遍嘲笑,但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迪坎卡附近农场的晚间》(1831年)获得成功。他大量写作,广泛旅行,在德国和瑞士度过时光,并在罗马生活了十二年。在此期间,他完成了一些最著名的作品,包括《死魂灵》(1842年)和《外套》(1842年)。在最后的几年里,果戈理经历了健康状况不佳和抑郁。在烧毁了他的一些手稿,包括《死魂灵》的第二部分(本应是三部曲)后,果戈理在床上躺了九天,拒绝所有食物,直至去世。尼古拉·果戈理现在被视为俄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俄罗斯文学现实主义的关键人物之一,也是超现实主义和怪诞风格的前身。
更多
书评  · 1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32075
9.2 一部令人窒息的官僚主义讽刺小说,虽然不敢妄言是最佳,但绝对能让人读后如鲠在喉。初看书名时颇感困惑,一件普通外套能有什么故事?直到读到最后那个荒诞又心碎的结局才恍然大悟:原来最可怕的不是鬼魂,而是活人的冷漠。 一个卑微的九等文官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像只灰色的小老鼠般在彼得堡的官僚机构中苟活。他的人生全部意义就是抄写公文,甚至连做梦都在抄写。当他那件补了又补的外套终于无法再补时,这个可怜人开始了一场悲壮的"远征"——为了攒钱买新外套而节衣缩食。作者用近乎残忍的冷静笔调,描绘了这个小人物的悲惨生活,没有任何煽情,却让人读来心如刀割。 有几个细节足以让你感受到那种刺骨的寒意: 1、当阿卡基终于穿上新外套去参加聚会时,那些平时对他不屑一顾的同事突然变得热情起来。这个场景如此讽刺,仿佛在说在这个世界上,连最基本的尊严都需要靠一件体面的外套来换取。而当外套被抢走后,他又立刻变回了那个无人问津的"小人物"。 2、阿卡基去向"大人物"求助时遭遇的冷漠,简直让人窒息。那位高高在上的官员不仅没有伸出援手,反而对他大声呵斥。这一刻,官僚体系的冷酷无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更讽刺的是,这位"大人物"后来之所以态度转变,仅仅是因为害怕阿卡基的鬼魂。 3、最令人心碎的是阿卡基死后,他的办公桌很快就被新人取代,仿佛他从未存在过。这个细节像一把钝刀,慢慢割开读者对人性残存的那点期待。 果戈理的文风独特,既有夸张的讽刺,又有细腻的心理描写。他笔下的彼得堡不是光鲜亮丽的帝都,而是一个充满潮湿、阴冷和绝望的牢笼。那些看似荒诞的情节——比如鬼魂复仇——反而让现实的残酷更加触目惊心。与托尔斯泰那种宏大的叙事不同,果戈理更擅长用看似滑稽的细节来揭示深刻的悲剧。 书中没有直接批判官僚制度,但每个字都在控诉这个吃人的体系。阿卡基的悲剧不在于他丢了外套,而在于整个社会对他的漠视。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僚们,那些冷漠的路人们,都是这场悲剧的共犯。读完后,那种压抑感久久不散,就像彼得堡永远散不去的浓雾。 如此高分不仅是对这部文学经典的艺术价值的肯定,更是因为它戳中了每个时代都会面临的痛处:在一个崇尚权力和地位的社会里,普通人的尊严到底值几个钱?致敬果戈理,他用一个关于外套的故事,让我们看清了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外套》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