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儿
宠儿
安东·契诃夫

宠儿

安东·契诃夫  

《宠儿》是俄罗斯作家安东·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于 1899 年在伦敦首次出版,讲述了一个被称为“宠儿”女人的生活。奥伦卡·普莱米扬尼科娃 (Olenka Plemyannikova) 是一位退休大学评估员的女儿,她爱上了剧院老板库金。奥伦卡的父亲去世,她嫁给了库金,两人过着幸福的婚姻生活......直到库金前往莫斯科并去世。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10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81689
面对契诃夫的《宠儿》,所有的文学分析都显得如此笨拙,最深刻的洞察往往就藏在那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片段里,大师如此,我们这些读者又怎能轻言解读? 很少有短篇小说能像这样在方寸之间承载如此丰沛的生命力,那种阅读时的会心一笑,现在想来依然鲜明。这是一幅市井生活的浮世绘,这也是一则人性的寓言,这更是一面照见我们自身的镜子。 小说前半部分生动勾勒了奥莲卡这个"永远在爱"的女性形象,她对戏剧演员、木材商、兽医等男性的依附,展现了一个缺乏独立人格的灵魂如何通过爱情来确认自身存在。契诃夫用看似轻松的笔触,实则刻画了人性中令人唏嘘的真相。 当故事转向兽医失踪后的情节,契诃夫展现了更深刻的哲思。奥莲卡将全部情感转移到兽医的儿子身上这个转折,不仅延续了人物的性格逻辑,更暗含了对人性本质的追问:我们是否都活在他人的期待与定义中?那些自以为是的"爱",是否只是填补内心空洞的借口? 契诃夫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用最朴实的日常对话完成最精妙的人性解剖。就像奥莲卡那句"我的心肝",在不同对象间流转时产生的微妙差异,道尽了人性中依赖与空虚的永恒命题。这种举重若轻的笔法,让这篇不足万字的作品拥有了超越时空的力量。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29948
读了《宠儿》大概三分之一,实在看不下去了,花了两个多小时,感觉特别吃力。契诃夫写得太细腻了,每个细节都描摹得特别精确,反而让人抓不住重点。故事里的人物总是在絮絮叨叨地说些无关紧要的话,整个节奏慢得让人着急。 主角奥莲卡是个典型的依附型人格,她总是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不同男人身上,失去了自我。这种描写确实很真实,但看久了会让人觉得压抑。契诃夫把这种性格缺陷刻画得太细致了,反而让读者也跟着难受。特别是看到她一次次重复同样的错误时,那种无力感特别强烈。 文中有些描写也让人不太舒服。比如对女性角色的塑造,总觉得带着点居高临下的怜悯。契诃夫虽然写出了奥莲卡的可悲,但字里行间似乎也在暗示这是女人的通病。这种视角在现在看来的确有些过时。 当然小说也有闪光点。契诃夫对人性弱点的观察非常敏锐,他笔下的人物都活灵活现。特别是对平庸生活的描写,那种日复一日的沉闷感简直能透过纸面传过来。但可能就是写得太过真实了,反而让阅读体验变得沉重。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38974
为什么这些文字让我如此坐立不安?奥莲卡如同一个深不见底的空洞容器,她的灵魂随着每个男人而改变形状,却从不肯显现自己的真实模样。爱情本应是相互照耀的烈焰,在她这里却成了寄生藤蔓般的存在。契诃夫笔下这位"宠儿"的悲剧,不正在于她从未真正拥有过自我吗?当最后一个男人离去,空虚如潮水般涌来时,她才惊觉自己从未真正活过。这种依附式的生存,比死亡更令人齿冷。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86192
契诃夫写女人爱上不同男人的故事。女人每次都很投入,但每个男人都离开了她。到最后她还是没有放弃。生活就是这样,爱过痛过,还是要继续。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65375
契诃夫这篇小说简直是对小市民生活的精准解剖,读着读着就觉得脊背发凉。那个叫奥莲卡的女人,像块橡皮泥似的被每个男人捏成不同形状,丈夫活着时满嘴木材生意,情人来了又整天念叨兽医那套。作者用最平淡的笔调写着最残忍的事——一个女人如何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活成别人的回声。那些絮絮叨叨的对话描写像钝刀子割肉,我读到中间差点摔书,这哪是什么爱情故事,分明是场慢性精神谋杀。现在想想最可怕的是,我们身边至今还飘着无数个奥莲卡的影子,只不过换了张皮囊继续依附别人而活。契诃夫早把这种灵魂的残疾看得透透的,他笔下那些日常细节就像照妖镜,让当代那些号称独立的恋爱脑们现出原形。说实话读完心里堵得慌,但不得不承认,这比那些粉饰现实的甜腻小说有用多了。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